2025年05月08日
第7版 科技推广返回

从耒耜国际会议看全球农机科技发展

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三大趋势 引领未来农业变革

本报记者 赵弢

中国农机化导报 | 2025年05月08日本报记者 赵弢

  

  

  《周易·系辞》记载“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象征,承载着人类对农业生产的智慧探索。进入21世纪,耒耜国际会议接过历史接力棒,聚焦全球农机科技发展前沿。从2021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到2024年“智能农机装备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会议主题的演进折射出农机技术从单一设备创新向系统性变革的跨越。而2025年的耒耜会议,更是以“低碳驱动农机高质量发展,AI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为主题,为全球农机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历史回顾:
耒耜会议中的技术演进轨迹

  2021年会议以“无人农场”为突破口,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提出无人农场需具备“耕种管收生产环境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等五大功能,江苏大学联合石河子大学研发的棉田残膜回收技术实现转让金额1000万元,标志着农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2023年会议强调“产教融合”,江苏大学联合农机龙头企业研制的智能化履带式联合收割机打破国外垄断,其研发的全球首创再生稻收割机智能割台与全自动蔬菜移栽机,使整机购置费用降低40%以上,展现出中国农机自主创新的爆发力。

  2024年会议聚焦“智能农机装备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来自潍柴雷沃、中国一拖等企业的代表共同探讨混合动力技术、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等议题。会议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概念,要求农机产业通过技术融合释放更大效能。

  

2025会议概况:
低碳AI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

  2025年4月27日至29日,由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和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共同主办的耒耜会议在江苏大学召开。本次会议围绕“低碳驱动农机高质量发展,AI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吸引了来自86所高校、科研院所的院士和专家学者,以及36家企业负责人等300余位嘉宾。

  会议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陈剑平、赵春江、柏连阳、袁寿其等围绕智慧农业研究进展、人工智能与植物保护、农业机器人展望、我国人工智能与杂草防控、我国农用排灌装备理论与技术创新及发展思考等话题作了大会主旨报告,为与会者带来了行业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

  在创新成果发布环节,江苏大学及团队展示了多项农业技术创新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团队发布了农田残膜高效回收关键技术及装备、“小麦+”套种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及装备;江苏大学教授李耀明团队发布了再生稻单产提升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与示范;江苏大学教授尹必峰团队发布了大马力混合动力拖拉机共性关键技术与新产品创制;江苏大学教授刘继展团队发布了生产型多臂高速猕猴桃采摘机器人;江苏大学教授杨宁团队发布了江大田芯1号作物病害检测专用芯片。这些成果的发布,充分展示了我国在农机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和水平。

  此外,会议还举办了两项千万级农业装备成果签约转让仪式。江苏大学副校长邹小波与广州莱因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德权签署了风味量化及自动分装系统成果转让协议;江苏大学智能农机装备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党委书记、主任徐立章与江苏沃得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必友签署了联合收获机脱粒清选自适应控制系统成果转让协议。这些成果的转化,将有力推动我国农机装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为了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推动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的发展,会议还成立了“江苏省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学科交叉中心”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人工智能和农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同时,为了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的产教融合,会议还启动了“中国—波黑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产教融合推广行动计划”。

  除了开幕式及主旨报告、创新成果发布、签约转让与合作等环节外,会议还举办了新时代农机人的使命与担当高端论坛、智能低碳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论坛、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人工智能和农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论坛、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中外交流会、无人农业作业试验区建设和评估体系工作座谈会等多场相关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为与会者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平台。

  

技术前沿:
三大方向重塑农业生产力

  智能化与精准化成为全球农机技术竞争的制高点。重庆伏羲农场通过数字农田系统实现土壤、气候、作物生长数据实时分析,指导精准施肥播种;中科原动力“智牛号”农机配置360°感知系统与北斗导航,支持全自主无人驾驶,其精准苗垄识别算法使作业效率提升30%。美国农机自动导航驾驶系统普及率达90%,欧盟通过28个旗舰创新实验室推动区域集群智慧农业发展。

  绿色化与节能化成为行业共识。江苏大学研发的绿色高效温室装备节能35%,智能灌溉系统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实现节水30%;电动拖拉机、氢燃料电池农机等新能源设备逐步推广,传统燃油农机通过技术迭代降低碳排放。中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重点向低排放、高效率机型倾斜。

  个性化与融合化催生新场景解决方案。针对丘陵山区研发的定制农机使作业效率提升40%,无人驾驶收割机在江苏盐城示范田实现漏割率低于0.5%;日本开发的小型化采收机器人重量仅120kg,采摘成功率超60%,其“一机多用”模式可适配多种果蔬。

  

政策与市场:
双轮驱动下的产业变革

  政策支持加速技术落地。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将水稻抛秧机、植保无人机等纳入报废更新补贴范围,大型播种机最高补贴达15万元。江苏、湖北等地通过“以机适艺”政策,对新型农机具给予购置补贴和作业奖励。

  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中国农机市场规模将突破5997亿元,其中高端播种机、智能收获机占比超40%。国际市场呈现“东升西稳”格局:中国农机凭借性价比优势在东南亚、非洲市场份额增长37%,欧美企业则聚焦技术壁垒更高的自动驾驶、AI决策系统。

  

未来展望:
三大融合引领农业4.0时代

  技术融合将催生新物种。物联网、大数据、AI将与农机深度耦合,实现从“单机智能”向“系统智能”跃迁。如大疆农业无人机通过多光谱成像实现病虫害预警,与智能灌溉系统联动形成闭环管理。

  产业链融合重构产业生态。江苏大学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共建“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推动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从65%提升至80%。潍柴雷沃通过收购意大利ARGO公司,整合全球资源研发CVT无极变速拖拉机。

  人机融合重新定义农业劳动。无人农场模式将在平原地区率先普及,江苏盐城试点显示可节省人工80%;丘陵山区则发展“人机协作”模式,如遥控式微耕机配合人工完成精细作业。

  从耒耜国际会议的技术图谱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钢铁与代码的融合,更是人类对农业本质的重新认知。当智能农机在田野间自主穿梭,当大数据为作物生长绘制精准画像,耒耜精神已跨越五千年时空,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新的生命力。未来农业的竞争,将是技术生态的竞争,更是创新体系的竞争,而中国农机产业正站在这场变革的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