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8日
第1版 头版返回

点赞!出彩农机人

本报记者 杨杰

中国农机化导报 | 2025年05月08日本报记者 杨杰

  

  

  中国农机院首席专家汪瑞军

  

  

  天津旺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刘占海

  4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发布,授予1670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授予756人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其中,一批农机人喜获荣誉,值得点赞。

  

实至名归:农机企业“技术”大咖当选全国劳模

  一批农机企业的“技术大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包括:中国农机院首席专家汪瑞军、广西玉柴股份副总工程师王辉、吉林四平市顺邦农机制造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雷、吉林牧神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装配分厂分装班组工段长孙守林、新疆沙雅钵施然智能农机有限公司售后部销售员托合提·尼牙孜等。

  汪瑞军1995年毕业后就加入中国农机院,一直在新材料、新工艺应用技术领域的科研一线工作。我国作为全球农业机械制造和使用大国,农机材料的应用一直无法满足我国农业机械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需求。针对这一现实难题,2020年汪瑞军牵头承担了农机装备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项目,带领团队研发的500兆帕及以上农机机架和底盘用高强钢成功应用于还田机和旋耕机上,轻量化率达到20%;锰硼系耐磨钢、犁铧耐磨堆焊材料、旋耕刀和圆盘耙片表面强化耐磨涂层材料得到应用……在农机材料这片充满挑战的领域,汪瑞军宛如一位坚毅的拓荒者,带领团队突破重重技术壁垒,努力让一项项成果从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为我国农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王辉长期深耕内燃机技术前沿,带领团队突破低碳低排放和零碳内燃机开发的关键技术,不仅构建了内燃动力燃烧开发和性能标定的技术体系,还成功主持开发玉柴自主控制器等产品,解决“卡脖子”问题。不仅使玉柴在内燃动力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更助力我国内燃机产业实现良性发展。他的研发成果实现了国六柴油机的低油耗,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王雷充分发挥专业技术,成功研制出牵引式秸秆饲料打捆机并获得发明专利。该产品通过自动作业,将秸秆一次性加工为优质畜牧饲料,有效解决了农村秸秆焚烧问题。该机创新性地采用了三油缸压块技术,成功绕过了国外的技术瓶颈,具备了收获站立、条铺、散铺等多种形式秸秆的能力,并通过优良的除尘与揉搓粉碎技术降低了杂质含量,提升了饲料适口性。从2013年到2024年,王雷带领技术团队不断进行产品的技术升级。他主导的“牵引式秸秆饲料捡拾揉搓成捆装袋机”解决了农民在玉米秸秆处理上的多重困难,显著提升了饲料的适口性和消化率。尤其是在2018年,他对打捆机进行了液压升级,扩大了捡拾宽度,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

  孙守林从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组件装配工作近5年,在此期间,他设计组件定位装配工装一套,大大提高了装配速度,有效减轻了工作强度,年节约成本24.5万元。同时,他利用车间闲置型材及板材设计焊制辅助工装及装运器具各一件,提升了材料利用率及转运效率,实用性强,满足割台分装的装配工艺要求,极大地提升了装配质量。

  托合提·尼牙孜2018年入职新疆沙雅钵施然智能农机有限公司,成为一名售后维修服务员。他凭借多年的机械维修经验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利用业余时间提升服务技能,借助网络资源进行市场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售后服务新举措和新模式。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新技术和新产品层出不穷,他主动将自己的宝贵经验和技能向同事“倾囊相授”,目前经他帮带培养并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年轻技术骨干已达20多人,成为企业新生代的“中坚力量”。

  

人生出彩:一批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当选全国劳模

  一批农机合作社理事长也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包括:天津旺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刘占海、河北顺平县耕耘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和平、吉林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江苏镇江市镇江新区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巧、湖南岳阳县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敏芳、海南定安翰林农旺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上南、重庆捷梁农机股份合作社理事长邓中、宁夏平罗县盈丰植保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蒋洪波等。

  仔细梳理这些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的事迹,不难看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扎根农村,一心为农。

  刘占海创办的农机合作社,年综合作业服务覆盖土地面积达66万多亩,拥有粮储库、保鲜库,实施农业全程托管生产,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合作社每年为2000多户农民提供农用物资购置,农民每亩土地可节约投资120元,3年累计为农户节约成本960余万元。他成立新农人培训基地,培养大量新农人和农机驾驶员,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连续三年承担天津市小麦开镰仪式,举办多次现场演示会,为当地农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郑和平创办的农机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和河北省十佳合作社;创办的智慧农场,有效提高了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带动全村流转土地4000余亩,村集体实现年增收30余万元。

  韩凤香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城市的发展机会,毅然返乡成立农民合作社。15年来,韩凤香带领合作社采用“梨树模式”,帮助农户土地每公顷较入社前增收2000余元,每年吸纳周边60余人就业。

  魏巧自2018年起投身“大田数字农业建设”,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进行农场智能化、信息化板块建设,开启智慧农业新征程。通过科技创新驱动,打造“高度机械化、信息化、精准化”的现代化标杆农场,综合成本降低20%,累计带动脱贫人数达3682人,帮助实现增收合计达1229万元。

  从2012年决定回乡做一名“新农人”起,邓中便天天和农田“打交道”。短短十年间,他摸索出丘陵山区水稻社会化服务“新路子”,年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3万余亩,带动川渝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10万亩以上,助推粮食增产300多万公斤,降本增收1000余万元。

  

默默耕耘:扎根一线的农机人当选全国先进工作者

  在该次表彰中,河北省廊坊市农机技术推广站站长毕文平、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郑炫等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毕文平主持研究部级、省级、市级重点科研课题18项,开发的农机化计算机管理系统填补国内同行业空白,在全国30个省市推广应用。同时,他出版著作19部,发表学术论文40篇。曾获得全国农机安全监理岗位标兵、河北省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郑炫是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研究员,从小在兵团长大的她,对拖拉机等农机怀有浓厚兴趣,因此上大学时选择了农业机械化专业。1993年大学毕业后,郑炫将兴趣爱好变成了一生的追求,一直奋战在农机科研第一线。30年来,郑炫扎根兵团农机科研第一线,始终坚持以满足农户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主持研发了10余种适应兵团农业生产需要的机具,特别是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系列液压翻转犁的研发,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还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