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全国各地正紧锣密鼓地开展春耕生产,与以往不同,今年的春耕处处彰显着智慧与绿色的特色,科技与生态理念深度融合,为广袤田野带来新的活力与希望。
科技引领精准高效
在北方的黑土地上,黑龙江的春耕现场,科技的力量让农事操作如臂使指。北大荒集团的万亩农田里,无人驾驶的拖拉机在北斗导航系统的指引下,沿着预设的路线有条不紊地进行翻耕作业。这些拖拉机配备了高精度的卫星定位和自动驾驶系统,能够实现厘米级的作业精度,确保每一次犁地的深度和间距都均匀一致。
“以前人工驾驶拖拉机,一天下来人累得不行,而且作业质量还参差不齐。现在好了,无人驾驶拖拉机24小时不间断作业,不仅效率提高了近两倍,而且耕出来的地又平又匀。”一位在北大荒工作多年的农机手感慨道。
除了耕地,播种环节同样充满智慧。智能播种机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的湿度、温度和养分含量,根据这些数据自动调整播种深度和种子间距。同时,大数据分析系统还能结合历年的气象数据和作物生长情况,为农户提供最佳的播种时间和种植密度建议。在这片土地上,每一粒种子都被赋予了精准的“成长轨迹”。
在南方,江苏的一些农场里,无人机成为春耕的“空中尖兵”。在苏州的一处水稻种植基地,多架植保无人机编队起飞,按照设定的航线对农田进行农药喷洒和施肥作业。这些无人机搭载了先进的遥感技术和智能识别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出病虫害区域和作物生长薄弱点,实现精准施药和施肥。
据介绍,无人机作业效率很高,一个小时就能完成上百亩农田的喷洒任务,而且农药和肥料的使用量比传统方式节省了30%左右。不仅如此,无人机还能对农田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作物生长过程中的问题,为农事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智慧春耕不仅仅体现在田间的机械化操作上,农业物联网技术也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种植模式。在山东寿光的蔬菜大棚里,各种传感器遍布其中,实时采集着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数据。农户通过手机App就能远程监控大棚内的环境状况,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自动或手动调整通风、灌溉、遮阳等设备,为蔬菜生长创造最佳的环境条件。
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
今年的春耕,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各地积极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守护着农田的生态环境。在江西的一些水稻产区,绿肥种植成为春耕的重要环节。农户们在冬季种植紫云英、油菜花等绿肥作物,开春后将其翻耕入土,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质和养分,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
“绿肥是天然的肥料,不仅能肥沃土壤,还能减少污染,种出来的水稻口感更好,还能卖个好价钱。”来自江西的种粮大户张海峰说道。据统计,通过绿肥种植,当地化肥使用量减少了20%以上,土壤肥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长江流域的油菜主产区,智能施肥机正实施“精准营养补给”。湖北荆州的30万亩油菜田上,装备土壤电导率传感器的施肥机械匀速前行,根据每平方厘米土壤的氮磷钾含量动态调整施肥量。当检测到某区域速效磷含量低于临界值,施肥口自动打开15°,将高磷复合肥以20厘米间隔定点投放,使化肥利用率从65%提升至88%,每亩施肥量减少30%。配套的田间径流监测系统显示,实施智能施肥的地块,雨季氮素流失量较传统田块减少42%,相当于每年为长江流域减少1500吨面源污染负荷。
西北干旱区的春耕现场,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展现出“点水成金”的魔力。甘肃张掖的戈壁农场中,黑色滴灌带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枸杞田间,每个出水孔配备的压力补偿器确保海拔落差50米的地块均匀供水。据了解,智能阀门根据气象站数据自动启闭:当气温超过35℃,系统每小时输送2升含腐殖酸的营养液;遭遇阴雨时,自动暂停灌溉并启动根系区除湿模式。这种精准调控使枸杞单产提升25%,灌溉水利用率达93%,较传统漫灌节水60%,相当于年节约水资源200万立方米,足够10万人一年的生活用水。
激活装备升级新动能
国产装备借势突围,打破国际垄断。今年智能复式作业机械、电动农机具等绿色装备补贴比例提高至35%,较传统机型补贴力度提升10个百分点。北大荒农户李金平驾驶刚购置的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拖拉机驶过连片稻田:“政府补贴了15万元,相当于打了六折,这台‘铁牛’一天能耕300亩地,还能自动规避障碍物,比传统机械效率高40%。”政策红利下,黑龙江首季新增智能农机1.8万台,其中北斗导航拖拉机占比超60%,推动全省规模化农场耕整地自动化率突破85%。
服务模式创新让科技成果触手可及。江苏昆山试点的“农机共享平台”整合了2000余台(套)智能装备,农户通过手机下单即可预约无人机植保、无人驾驶深松等服务,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作业数据存证,服务价格较传统租赁降低30%。这种“互联网+农机”模式已在全国推广,注册用户突破80万,年服务面积达4.5亿亩次,让小农户也能以每亩15元的价格享受无人机植保服务,较人工成本节省60%。
技术攻关持续突破“卡脖子”领域。安徽合肥的智能农机产业园内,科研团队研发的“农业大脑”系统实现重大突破,该系统集成气象遥感、作物模型等120项算法,能提前5天精准预测小麦赤霉病、水稻稻瘟病等重大病害,预警准确率达91%。搭载该系统的植保机器人可自动识别病斑并实施靶向施药,使化学农药用量减少50%。更令人瞩目的是,国产高端联合收割机的谷物损失率已降至1.2%,低于国际先进水平0.8个百分点,每亩地可多收15公斤粮食,按全国6亿亩收割面积计算,年增产粮食90亿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