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3日
第2版 综合新闻返回

农机服务“叫外卖” 开启农业生产新模式

本报记者 李学依

中国农机化导报 | 2025年04月03日本报记者 李学依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这句古老的农谚道尽了农时的宝贵。如今,在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一种创新的农机服务模式——农机服务“叫外卖”,正席卷大江南北,为农户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与高效,改写传统农耕节奏。

  

各地模式百花齐放 “外卖式”服务便捷高效

  在江苏兴化,今年新推出的春耕农业社会化服务热线备受农户欢迎。该热线按照“农户点单、中心派单、服务主体接单”的流程,提供农资供应、植保服务、粮食烘干、农机作业等一揽子保姆式服务。农户蔡广明一开始担心价格问题,但看到服务热线提供的“明白纸”上详细列出了各种农业服务的收费标准,便放心下单。一天下来,当日服务热线已接听农户来电12次,成功派单12次,服务面积约1100亩。兴化市供销合作社合作指导科科长金宝炎表示,若农户对服务不满意,会免费再找其他服务队;若很多人反馈某家服务不好,会评估考虑将其从服务名单中移除。

  山东冠县依托农业托管全产业链要素交易服务平台,将农机服务需求细分,各村统计需求后统一上报镇街,镇街借助平台上架,供应商在“冠县托管”App报名参加反向竞价。冠县东古城镇温家庄村村民感叹,以往麦收联系收割机不仅不准点,价格还有波动,今年通过平台提前订好收割机,每亩收割价格从往年的60—70元降到了45.5元。

  湖北升级荆楚农机服务平台功能,两万四千多台“网约农机”随时“接单”。在黄冈团风县黄湖新村,种粮大户陈志勇通过该平台下单,收割机直接上门收割。平台还会根据农户发布的作业时间和面积,精准推送附近可预约的农机,实现了农机资源的高效调配。

  

优势显著 多方受益

  农机服务“叫外卖”模式,精准击中了传统农机服务的痛点,展现出极大优势,实现多方共赢。从农户角度,这一模式带来的便利堪称革命性。以往农忙时节,农户们为了寻找合适的农机手,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要四处打听,托人询问,甚至亲自跑到周边乡镇去联系,过程繁琐且不确定因素众多。而且,由于信息的极度不对称,农户在价格谈判中常常处于劣势,不仅难以获得合理的价格,还可能遭遇坐地起价的情况。如今,有了农机服务“叫外卖”平台,一切都变得简单高效。农户只需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轻松下单,详细对比不同农机服务的价格、口碑和服务内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案。就像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西埠村种粮大户宁凡军,对农资配送“外卖”服务赞不绝口,肥料不仅质量可靠,价格和服务也让他满意,一个电话就能送到地头,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的便利性和自主性,让农户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农事管理中。

  农机手也从中获益良多。以往农忙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农机手常常面临作业任务不饱和的困境。大量的农机设备闲置在场地,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收入。而现在,通过各类农机服务平台,农机手能够及时获取来自四面八方的作业订单。平台基于大数据算法,能够根据农机手的位置、设备类型和空闲时间,精准推送匹配的订单,让他们的作业安排更加合理有序。重庆市梁平区味源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手们就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借助合作社开发的农机平台,订单源源不断,作业效率大幅提升,收入也水涨船高。这不仅提高了农机手的经济收益,也增强了他们对这份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农业生产的整体来看,农机服务“叫外卖”模式的积极影响更是深远。它有效提高了农机的利用率,避免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降本增效。在上海崇明,通过农机智能调度平台,实现了农机资源的统一调配,彻底解决了“有田无耕、有机无田”的尴尬局面。每一台农机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在不同的田块之间高效穿梭,大大缩短了作业周期,保障了粮食生产的顺利进行。这种集约化、高效化的生产模式,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挑战犹存 未来可期

  尽管农机服务“叫外卖”模式发展势头迅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部分农村地区网络信号不稳定,影响平台使用;一些农户尤其是老年农户,对线上操作不熟悉,存在数字鸿沟;平台上的农机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标准和有效监管。

  针对这些问题,各地也在积极探索解决办法。江西南昌市培训了2000余名“赣供农服”平台代办员,并开通24小时客服热线,还在重点乡镇集市设立“农服驿站”,帮助农户跨越数字鸿沟。为保障服务质量,兴化市供销合作社对服务主体资质严格审核,建立服务评价机制。

  在河南驻马店,当地政府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机服务“叫外卖”模式的发展,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加大对农村偏远地区的网络基站建设投入。在短短半年时间里,新增了50多个网络基站,使得农村网络覆盖率提升了20%,有效改善了网络信号不稳定的问题。许多原本因为网络问题无法使用农机服务平台的农户,如今也能顺利下单,享受到便捷的农机服务。

  而在四川成都,针对老年农户数字技能不足的问题,当地农业部门联合社区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活动。采取“一对一”、“手把手”的教学方式,从智能手机的基础操作教起,逐步引导老年农户学会使用农机服务平台下单。截至目前,已经举办了30多场培训活动,培训老年农户超过1000人次。不少参与培训的老年农户表示,现在自己也能像年轻人一样,轻松在平台上预约农机,不再担心错过农时。

  为了规范平台上的农机服务质量,浙江杭州的一家农机服务平台创新推出了“服务保险”制度。平台与保险公司合作,为每一笔农机服务订单购买服务质量保险。如果农机手在作业过程中出现作业不规范、服务态度差等损害农户利益的情况,农户可以向平台申请理赔,保险公司将按照保险条款进行赔付。这一制度的推出,不仅保障了农户的权益,也促使农机手更加注重服务质量,有效提升了平台整体的服务水平。

  随着农机服务“叫外卖”模式的不断发展,其对农业人才结构的影响也逐渐显现。越来越多掌握数字技术和农机操作技能的年轻人开始回到农村,投身农业生产。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不仅能够熟练运用农机服务平台,还能对农机进行智能化改造和维护,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