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我国新一轮补贴政策实施之年,又逢“两新”政策大力推动,在这双重利好政策的加持下,北京市牢牢把握补贴政策带来的有力契机,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稳健迈进。政策实施近一年来,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积极作为,从政策的精准落地到执行过程中的持续优化,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谋划、扎实推进,在农机化发展的多个关键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补贴政策筑牢根基
记者从北京市农业农村局获悉,目前,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6.79%,设施农业机械化率为52.07%,在全国排名第三;畜牧养殖机械化率达89%,秸秆综合利用率高达99.71%,两项指标均位居全国首位。这些优异成绩的背后,全市范围内稳步实施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功不可没。2024年,按照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新一轮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实施要求,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在全面梳理本市农机装备供给端和需求端情况的基础上,联合市财政局印发《2024—2026年度北京市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实施方案》,补贴范围涵盖28个大类51个小类125个品目。新一轮政策利用市级财政资金,重点支持各产业智能装备应用,将智能化育苗、水肥一体、精准饲喂、鱼菜共生等161种装备纳入补贴范围,智能装备占全部补贴机具的约60%,北京市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绩效管理评价优秀等次。同时,北京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财政局印发《北京市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实施方案》,将11类农业机械纳入报废更新补贴范围,超额完成中央下达任务。2024年购置补贴机具6529台(套),补贴资金6385万元;报废更新补贴机具112台,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65.0802万元。
新一轮补贴政策的落地实施,极大地加速了全市农机智能装备集成应用场景的构建。在粮食生产方面,北京大力推广应用高性能农机装备,加载智能监测终端和北斗辅助驾驶系统,在线监测作业轨迹、作业面积和作业质量,耕、种、收关键环节作业质量明显增强,累计推广作业面积51.6万亩,有效推动智能农机装备助力单产提升。在设施农业方面,市农业农村局按照“技术集成、政策统筹、点面结合”的工作思路,明确设施宜机化结构参数指标和农机装备配置要求,梳理形成全流程装备清单,遴选出5家设施农业园区开展智能装备技术集成,初步实现设施结构宜机化、关键环节机械化、环境控制自动化、水肥灌溉智能化的应用场景,并组织全市130余家设施生产“新主体”观摩交流,由点向面推广应用智能装备,促进设施农业节本增收和提质增效。
多元举措促发展
补贴政策得以顺利推行,和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部门在系统内部不断拓展钻研密不可分。
为顺应新时代农机化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系统谋划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积极打造设施农业智能装备应用场景,推广应用智能装备助力单产提升,以制定新三年补贴方案为契机,主动对接基层需求,解决生产主体实际问题,为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装备支撑。2024年,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围绕农机化发展情况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先后开展农机基础设施用地情况、农用无人机管控与应用情况、设施农业宜机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助力单产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机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形成专题报告20余篇。
针对当前农机化领域存在的短板,2025年,北京市将多管齐下,逐一攻克难题。一是强化科技创新与智能装备支撑。充分发挥本市农机科研高地优势,紧密围绕农机科技创新,积极打造研产学用一体化发展模式;以农业科技项目和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为抓手,加快智能装备在各类农业生产中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二是积极打造典型示范样板。推进“伏羲农场”、设施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等一批示范场景落地,推动智能装备从点的示范转化为面的推广应用;支持房山、延庆和顺义区打造市级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和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循环示范样板;打造胡萝卜、洋葱、甘蓝等经济价值较高的露地菜全程机械化作业试点,形成技术模式全面推广应用;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