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湖北鄂州的农田里,搭载北斗导航的播种机正以厘米级精度播撒希望;广东湛江的智慧农场中,智能农机集群自主完成从耕到收的全流程作业;江苏盐城的无人农场里,无人机群正在上演一场精准植保的“空中芭蕾”;在黑龙江的广袤田野上,智能农机备耕号角与黑土地脉搏同频共振,共绘一幅幅科技赋能的“绿色”备耕图景。2025年的中国田野,正经历一场由智能农机引领的深刻变革。专家分析指出,随着农业农村部最新政策导向的明确和地方创新实践的蓬勃开展,2022年有望成为智能农机普及的关键节点,政策红利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新质生产力。
智能农机站上补贴“C位”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年)》为智能农机发展按下加速键。文件明确将大型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和丘陵山区适用农机作为两大主攻方向,提出要突破标志性整机装备和关键零部件,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农机深度融合。
2022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更具针对性,高性能播种机、智能高速插秧机、大型智能联合收获机械等标志性智能农机装备成为“优机优补”重点支持对象。
同时,各省份对智能农机的支持力度正在加大。截至目前,北斗系统已在湖北省8582家农业合作社落地,相关的智能农机近2万台(套),同比增长约26.79%,应用规模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今年,湖北将持续加大对智能农机的补贴投入,已先期拨付相关补贴资金6.72亿元。当前,江苏依托各类新型智能农机装备,全省共建设各类“无人化”农场282个,项目总投入8.72亿元,建设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这些农场拥有智能农机超3602台(套),2022年开展“无人化”作业332余万亩次。据统计,江苏全省粮食生产耕种管收等主要环节的“无人化”农机作业每亩可节约成本约302元,增产约50斤,农药减量约5%。
全力推动智能农机发展
在政策引领下,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智能农机创新实践。
近日,广东省出台《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2年行动计划》,提出要发展岭南特色现代农业。实施“粤强种芯”“粤强农装”工程,以种业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构建智能农机产业链创新体系。
广东省智慧农业走在全国前列。利用先进的5G、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广东省积极探索粤水安等AI+海洋牧场”“AI+植保植检”等农业细分领域的创新应用。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32个智慧农场,实现了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作业。自走履带式旋耕机,填补了省内的空白,可满足大田旋耕、土地平整等多种作业场景;系列果园机械包括除草、开沟施肥、碎枝、喷药、采摘等全链条设备,极大地提高了果园作业效率。
近日,《湖南省促进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发展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于2月22日—2月24日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提到,湖南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发展的统一领导,将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建立健全促进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协调解决其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此外,《意见稿》还提到,湖南省人民政府及其农业农村、科学技术、工业和信息化、教育等有关部门应当建立激励机制,集聚高端科研人才和优质创新资源,建设以岳麓山实验室、湘江实验室等省实验室和在湘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智能农机创新研发中心,推动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创新突破,为智能农机生产企业提供研发、中试、展示展销场所和人工智能算力平台、人机交互平台等公共服务,集中开展智能农机装备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创新研发。
智能农机释放沉甸甸的经济效益
当前,黑龙江省正在重点探索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熟化定型、推广应用三位一体的新机制新模式。以建设先导区为牵动,黑龙江省积极发挥农机装备产业专班机制优势,一体化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农机企业培育、应用场景打造,加快推动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批智能农机正在加速推广落地。
同时,智能农机的广泛应用正在释放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据江苏省统计,全省粮食生产耕、种、管、收等主要环节的“无人化”农机作业每亩可节约成本约300元,增产约50斤,农药减量约5%。在广东雷州的智慧农场,无人农机集群作业效率比传统方式提升40%,劳动力成本降低60%。
从龙江黑土到岭南丘陵,从自动驾驶拖拉机到农业无人机集群,2025年中国农业的智能化图景日渐清晰。在这场由政策推动、创新驱动、效益拉动的智能农机革命中,传统农业正经历着由“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的历史性跨越。随着各地实践不断深入,一个更具效率、更可持续的现代农业新范式正在田野间孕育成型,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在这场没有终点的创新赛道上,中国农业的数字化未来已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