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广东省英德市屡遭强降雨侵袭,许多刚种下的树苗被吹得东倒西歪,若不及时加强精心管护,成活率将难以保证。截至目前,英德市已累计植下香樟、铁冬青等苗木32.34万株,超额完成了年初定下的绿化计划。如何做好管护后半篇文章,巩固提升乡村绿化工作成效?英德结合实际,推动从“植绿增绿”到长效管护的有序衔接,成效明显。
英德市通过统筹农业、林业等职能部门的专业力量,以条块网格化管理为载体,将苗木抚育管护责任分解到各级党组织,在全市285个村(含涉农社区)建立起三级网格监管体系,实现管护精细化、责任化、无盲区,逐步形成上下联动、层层负责的工作局面。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以及“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镇(街)驻片领导对所属片区的管护工作负总责,指导和督促该片区的管护工作。以行政村(社区)为单位实行三级网格管护管理,进一步明确村庄苗木的权属关系,分片分区划分管护“责任田”。“我们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护绿工作,同时根据苗木的生长情况,适时浇水、施肥、修剪等,严防火源及人畜破坏。如今,三山村的苗木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英德市黄花镇三山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群娣告诉记者。
4月以来,针对受强降雨影响出现的苗木管护问题,英德市在汛情稍缓后,迅速推动各级网格行动,针对土表层被雨水冲刷、树木倒伏、根部积水等现象及时采取回填表土、扶正、支撑和排水等补救措施。截至目前,英德市已完成汛后补植改植5103株,补植率为60.58%。
此外,英德市还成立了203个镇级乡村绿化“回头看”工作验收评估小组,在一线了解苗木成活情况、解决问题,形成了“日常巡护-发现问题-督促整改”的闭环管理,实现以督促改、以督护绿。
在健全由镇到村、由村到组的三级监管体系基础上,英德市明确各级职责分工,确保树苗有专人护、有专人担责。明确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一级网格的第一责任人;村(社区)“两委”干部作为二级网格的第一责任人,分片区指导村民小组开展苗木管护工作,推动三级网格落实日常管护机制,做好苗木管护记录;村(居)民小组长为三级网格的第一责任人,负责苗木日常管理养护工作。
在网格员的构成上,英德市注意统筹吸纳党员、护林员、保洁员等担任网格员,组织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党员志愿者等共5848人次参与网格化管护。通过完善苗木管护逐级反馈机制,网格员对日常管护中发现的苗木异常、苗木病虫害、危树等情况,按照网格管理体系逐级上报、统筹解决。
目前,英德市共有市级林长10名、镇级林长288名、村级林长1118名,执法员259名、监管员281名、护林员1718,构建起了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英德市持续推行“积分管理”,引导群众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将村民参与的植树造林、绿化管护活动等转换成积分,把管护工作成效作为农村党员分类评星定级管理、党员积分制管理的指标内容,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和群众参与苗木管护的积极性。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村里组织的树苗护理工作,不仅让房前屋后更加漂亮,而且还攒到了积分,以后可以到‘积分超市’兑换大米、面粉、洗衣液等。”英德市大站镇樟滩村村民莫美英说。
“在大家的细心养护下,大站镇今春栽下的苗木吐露新芽,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还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大站镇党委委员常静仪表示,截至目前,大站镇共种植苗木1.1万多株,成活率达到了96%以上。
当前,英德市正全力推进林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在巩固麻竹笋、油茶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也积极拓展生态旅游、国家储备林和中草药种植等新兴产业。依托得天独厚的南岭生态资源,英德市厚植其“绿色家底”,为高质量发展渲染出一幅生机勃勃的苍翠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