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5版:版名:文化大院 日期:20241031
传承老技艺 成就新梦想 非遗传承需要年轻力量 赵广:葫芦上绘就精彩人生 2024京津冀非遗联展举办 把服务阵地建在群众“心坎上” 乡村文化特派员送演出下乡 图片新闻
  005版:文化大院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传承老技艺 成就新梦想
· 非遗传承需要年轻力量
· 赵广:葫芦上绘就精彩人生
· 2024京津冀非遗联展举办
· 把服务阵地建在群众“心坎上”
· 乡村文化特派员送演出下乡
· 图片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0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传承老技艺 成就新梦想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赵虎传承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毛晓雅 见习记者 陈银银

  

  

  传承老技艺 成就新梦想

  

  赵虎正在制作弓箭。 受访者供图

  

  取箭、搭箭、拉弓,一连串动作行云流水,还没等人反应过来,“啪!”箭已正中靶心,周围立刻传来一阵叫好声。眼前开弓射箭的年轻人叫赵虎,这位今年才32岁的锡伯族小伙已经有超过25年的“箭龄”了,“在我的家乡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纳达齐牛录村,很多小孩子的玩具就是弓箭。”赵虎说。

  走进赵虎的工作室,木头混合着牛筋、牛皮的味道扑面而来。“这是层压弓,弓臂大概由5至7层碳纤维、竹片或木片组成。”赵虎握着一把弓向记者介绍道,“大概20天才能做出来这样一把弓。”今年他被评为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对此他说:“这激励着我把锡伯族弓箭制作这项非遗手艺认真传承下去。”

  

  一项令人着迷的艺术

  “你知道古代君子如何解决争端吗?”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古城的弓箭博物馆里,赵虎会向每一个前来参观的游客问出这个问题,在等待游客回答的时间,他拿出自己亲手做的弓箭做出弯弓的姿势,“就是射箭。”

  “在很多人印象中,传统弓箭总是和打猎、杀敌联系起来,但实际上还有一种射箭叫作‘文射’。”聊起中华传统射箭文化,赵虎如数家珍,早在商代时,射箭运动就已经包含音乐、舞蹈、礼仪等部分,叫作射礼。“‘文射’可以陶冶情操,它是一项让人着迷的艺术。”提到弓箭文化,赵虎难掩兴奋,他告诉记者,射箭礼仪更多时候是在提醒人们懂得谦逊礼让、道德自省。

  “俗善骑射,以战死为荣,特产角端弓。”锡伯族素以“善骑善射”著称,融入血脉的弓箭文化也推动了弓箭制作技艺的发展,在他们眼中,一把传世的弓箭既是工具,又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品和吉祥物。随着弓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降低,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也几近失传,直到2008年,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现象才有所改善。

  在弓箭博物馆里,赵虎可以一整天沉浸在弓箭的世界里。2020年,锡伯古城景区邀请他来博物馆担任管理员,到任后他反复研究这里的1700多件展品,从展品摆放位置到每一处说明牌,他都要仔细核对,遇到拿不准的细节,他会向专家请教,也会去查阅专业书籍,“有些说明牌上的资料是不完整的,我发现之后马上补充了。”

  根据弓臂材料的不同,赵虎做一把弓箭最少需要一周的时间,制作最复杂的角弓则要经过上百道工序,耗时一年左右,仅一条牛筋就要反复捶打500多次。他说:“这是一个时间和耐心沉淀的过程,做一把锡伯族传统弓箭,就好像在和先人对话,手艺就在这种‘对话’中被传承下来。”

  

  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里,非遗技艺像一朵朵默默绽放的奇葩,随着时间的催开,越来越多人被那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散发的芬芳而吸引,赵虎就是其中之一。用他的话说,学习、传承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是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

  赵虎的爷爷是一名木匠,在他的记忆中,一块普通的木材在爷爷手中很快就能变成一把精美的弓箭。“在纳达齐牛录村,大家都是玩着弓箭长大的,几乎每个小孩都有一把自己或者家里长辈做的弓箭,我的弓箭是周围小伙伴中最好的,是我爷爷手工制作的。”赵虎回忆道,“那时候村里、县里还有很多人在制作传统弓箭,手艺人也比较多。然而传统手艺不挣钱,后来渐渐没人愿意做了,我就要把村里老辈们传下来的这项技艺传下去。”

  赵虎的父亲也是村里的木匠,2011年,县里成立弓箭制作工坊,赵虎的父亲被聘请到工坊制作弓箭,从那时起,在木香里长大的赵虎对这门手艺有了更多了解。

  大学时,赵虎选择了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不爱漂泊的他最终选择回到家乡,成了一名文创设计师。回忆起那时的经历,赵虎总觉得像“被命运安排好了一样”:“当时的老板知道我家有这门手艺,也看出来我喜欢弓箭,就鼓励我创业。”

  2019年,赵虎考了射箭教练资格证,开始了他的非遗传承之路。起初父亲对他的决定没有太多信心。“父亲怕我坚持不下来,传承这门手艺需要耐得住寂寞,而且还可能面临收入不稳定的问题。”赵虎说。

  “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传承人的数量并不多,我算是比较年轻的一辈,想用更多方式将它传承下去。”大学时学习的设计专业在这时派上了用场,赵虎根据自己对传统弓箭的理解,和之前就职的公司合作设计了八旗绣花弓袋、牛皮手链等文创产品,受到很多游客的欢迎。

  赵虎的制箭技艺在实践中不断精进,越来越多人找到他定制传统弓箭。“大部分人买回家都是当作装饰,但只要有人看到我做的箭挂在那里,这门手艺就还在传承着。”赵虎说。

  

  一份值得坚守的事业

  2012年9月,赵虎和父亲一起打造了一把弓身长3.59米的木质弓箭,最远射程达到了154.341米,成为大世界基尼斯射程最远的木质弓箭。“这把弓最早是一个单木长弓,但射程远远不够,我们想到了可以借鉴角弓的工艺,在这个红色缎面下面敷了4毫米多的牛筋丝,这样它的力量一下就上来了。”赵虎告诉记者,这把弓引起很多人对锡伯族弓箭文化的兴趣,这也是他和父亲当初做弓的初衷。

  “锡伯族家庭会在一个男孩出生时送给他一把弓箭,弓象征着勇敢、沉着,也代表大人对孩子的祝福。”儿时村里人对弓箭的热爱让赵虎印象深刻,他告诉记者,随着弓箭文化的传播,如今玩弓箭的人越来越多了。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后,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爱上弓箭。

  “如今越来越多人关注非遗,作为中国‘箭乡’,政府也在搭建平台,积极展示弓箭文化和制箭文化。”在锡伯古城弓箭博物馆里,赵虎布置了一处供孩子们研学时体验传统弓箭制作的地方,除此之外,他还会带着孩子们参观博物馆,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仔细讲解每一件展品,并带他们去射箭场体验。

  从2021年开始,赵虎累计接待过至少4000名学生前来研学,今年暑假期间,数十个研学团的孩子们跟着赵虎学习了简单的锡伯族弓箭制作。“我很喜欢把弓箭文化讲给孩子们听,我记得有一个上海来的孩子,一直在向我提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让我很激动,这样的孩子未来或许会成为继续传承这门手艺的人。”赵虎说。在被问及收入时,赵虎笑着告诉记者:“比之前增加了不少,但这项技艺的传承距离我的梦想还很远,我希望能继续带动村里人一起把弓箭文化发扬光大,也想把弓箭研学带到更多地方。”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