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7版:版名:社会保障 日期:20241025
教育手牵手 城乡心连心 书香润童年 美育筑童梦 全面提升各类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 “家门口”有了“就业直通车” 10万农民“钟点工”忙“三秋” 图片新闻 一间共享洗衣房背后的“为老服务” 强化“特殊群体”用电服务保障
  007版:社会保障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教育手牵手 城乡心连心
· 书香润童年 美育筑童梦
· 全面提升各类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
· “家门口”有了“就业直通车”
· 10万农民“钟点工”忙“三秋”
· 图片新闻
· 一间共享洗衣房背后的“为老服务”
· 强化“特殊群体”用电服务保障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0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湖北黄冈市稳步推进城乡教联体融合建设——

教育手牵手 城乡心连心

李维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雷昱 朱凌青

  

  

  教育手牵手 城乡心连心

  

  黄冈市黄梅县第七小学教联体的学生们正通过“空中课堂”上课。 受访者供图

  

  当汽车驶过蜿蜒盘旋的山道,历经数小时跋涉,记者来到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刘河实验小学,站在校园中央,只听琅琅书声和悦耳动听的音乐声此起彼伏,田径场上学生们你追我赶地进行800米赛跑,校园一角师生们正开展写生活动,处处洋溢着青春活力。

  该校是蕲春县在推进“教联体”的过程中,以原刘河镇实验小学为核心校,刘河镇中心小学和刘河镇大公中心小学为成员学校组成的一个小学阶段教育联合体,承担着刘河镇52个村、10万名群众的子女义务教育重任。曾经,为让孩子进城上学有更好发展,这里的不少家长动了进城择校的念头,但如今,他们还是选择就近入学。

  这一切的转变,得益于黄冈市全域一体化推进融合型教联体建设。2023年以来,黄冈将优质学校与乡镇学校、薄弱学校重新组合,1081所城乡学校变成167个融合型教联体,通过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更多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生源如何回流?师资力量怎样配置?校际如何实现优质均衡?请跟随记者走进湖北黄冈的村小一探究竟。

  没生源?

  以强带弱 联合办学促学生回流

  “孩子在镇上就能享受城里一样的教育,真好。原来我们想去县城买房方便入学,没想到去年底开始实行教联体改革,温泉镇的坡儿垴小学挂上了英山县实验小学的牌子,就放弃买房的念头了。”日前,英山县实验小学坡儿垴校区学生家长张爱霞笑呵呵地说。

  “实验小学3位名师来坡儿垴校区支教交流了。”去年9月,这个好消息在家长群传开,许多学生纷纷回流坡儿垴校区。王宇滔是回流学生中的一位,一至三年级他一直在县实验小学读书。虽然县实验小学教学资源丰富,但大班额情况比较突出。得知新学期实行教联体改革,王宇滔的父母毅然将他转回坡儿垴校区。“现在孩子上学更方便,学习也主动,家长也省心。”王宇滔妈妈说。

  “因为教联体改革,去年秋季学校报名人数达到240多人,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倍,仅一年级报名人数就达到80人。”英山县实验小学坡儿垴校区执行校长查定兴兴奋不已,“更让人欣喜的是,还有60多名其他年级学生从各地回流。”

  什么是教联体?教联体为何有这么大的能量?

  教联体是一种创新办学模式,通过“城乡搭配、强弱搭配、大小搭配”,推进县域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简单来说,就是将若干所学校整合为一所学校,实现人、财、物、教学等一体化管理。

  英山县实验小学党委书记周文革介绍,坡儿垴校区原是温泉镇一所乡村完全小学,由于硬件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较弱,附近很多学生都舍近求远,想方设法跑到城里读书,导致学校一至六年级学生总共才80余人,教师10人。按生均比例教师严重超标,但按班数配备,又无法满足全面开科开课的要求,所以学校一度濒临撤并的边缘。教联体改革之后,英山县教育局将温泉镇另外一所规模差不多的农村完全小学合并到坡儿垴校区,增加生源,集中师资,优化硬件。目前英山县11个教联体全部挂牌,并良性运行。

  据了解,自教联体建设开展以来,全市1081所公办初中、小学、幼儿园组建167个教联体,实现初中以下学段公办学校全覆盖,提前完成湖北省规定2025年80%的义务教育学校纳入教联体建设目标任务。

  没师资?

  双向交流 共享师资促教育均衡

  为了均衡教育资源,黄冈各所学校通过对各校区教师统筹安排,让优质学科领教、薄弱学科支教、紧缺学科走教,将优秀老师与薄弱学校共享,同时更加注重“远近搭配”。

  所谓“远近搭配”,即在涉及到教师交流时,核心学校与分校距离越大,教师交流越不方便,如果教联体内成员校都是偏远校区组合,那么交流的压力就更大。成员校远近搭配,能保证各个教联体间相对平衡,各核心校需要到偏远校区交流的教师比例相对均衡,实现教联体间发展平衡。

  在英山县红山镇毕昇小学红山校区的四年级二班,上午十一点最后一节是支教教师姜海的语文课,他正在黑板上写板书,耐心讲解古代诗词中蕴含的深意。

  为了方便协调师资,姜海就是服从“远近搭配”原则,从英山县毕昇实验小学到红山镇红山校区工作的老师之一。刚来时,他发现红山校区里的学生很多是留守儿童,缺少家长监管,学习基础较弱,情况特别糟糕。

  基于这种学情,姜海加大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力度,除了教材中的规定内容,他还加入最基础的认字、读写环节,夯实基础,从零开始,加强孩子们的初级语文知识学习。此外,姜海还给学生讲解观察事物的方法,带领孩子在教室窗台种下大蒜和多肉,引导学生实地观察。从2023年秋季来此支教后,他与孩子们越来越能打成一片了。

  查定兴告诉记者:“我们坡儿垴校区作为一所城郊农村小学,以前全校共80余名学生、10名教师,学校无法满足全面开课的要求,且没有一名专业音乐老师。教联体改革中,坡儿垴小学与镇内另一所小规模学校合并到坡儿垴校区,不仅增加了生源,集中了教师资源,还开齐了课程,且首次有了专业的体育、音乐、美术和英语等学科教师。目前英山县各教联体每年教师交流率不少于10%,骨干教师占交流教师的30%以上。”

  据悉,2023年黄冈市共有3956名老师双向交流。其中,2600名优秀教师下沉支教,1356名薄弱学校教师“向上”交流。

  没设备?

  优质扩容 数智赋能促教学高效

  为了更好保证教育质量,在硬件设施上黄冈的薄弱学校得到了强势“输血”。同一教联体内,不同校区可能相距几十公里,依靠信息技术赋能,推行“互联网+教育”,是跨越时空、建好教联体、确保教联体高效运行的关键。

  “互联网+教育”模式需建好5大系统,即校园网络巡检系统、网络教研和视频会议系统、“三个课堂”应用系统、网上阅卷分析系统和设备集控系统,能实现网络远程管理、教师线上集体备课、骨干教师同步课堂等。

  上课铃声响起后,蕲春县刘河实验小学教联体党委书记骆又生走进主控室,打开电脑,轻触鼠标,进入课堂巡查系统。随机点开一个画面,可以看到:去教联体牌楼校区支教的数学老师彭美华为了让同学们更立体地了解数学模型,正用电脑课件展示数学三维立体模型,身处偏远农村的孩子们正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

  在大屏幕上,一间间教室的画面实时呈现,教师讲课的声音清晰可辨。骆又生随即对教联体各校区教师到岗、各班纪律、课堂教学等情况开展巡查,并在巡课登记表上逐一记下师生课堂表现良好和欠佳的班级,以便课后反馈。

  “这套课堂巡查系统已覆盖教联体各校区所有教室,可对课堂秩序进行全面监督管理。”骆又生介绍,校领导、教务处主任等干部按照排班,每天轮流到主控室开展网上巡课,对重点抽查的班级,每次听课不少于3分钟。“教务处每周反馈巡课情况,将存在的问题通知相关教师、年级负责人进行整改。期末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考核时,巡课结果也是重要依据。”

  据悉,黄州区投入资金约1055万元,改善4所乡镇学校办学条件,为所有农村学校配齐了电子白板和学生用机;黄梅县投入1600多万元,建成网上巡课系统、“三个课堂”应用系统、网上阅卷分析系统等5大系统;红安县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数字校园建设……

  “教联体改革,让农村学生享受到了与城区学生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让薄弱、农村学校看到了希望。”黄冈市教育局局长何兰田说。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