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4版:版名:农业文化遗产 日期:20241023
“茶中香水”凤凰单丛破圈记 农业文化遗产对自然保护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的“农民种子银行” FAO副总干事高度赞赏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资讯要览
  004版:农业文化遗产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茶中香水”凤凰单丛破圈记
· 农业文化遗产对自然保护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的“农民种子银行”
· FAO副总干事高度赞赏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 资讯要览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0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的“农民种子银行”

贺献林

  涉县旱作梯田位于缺土少雨的石灰岩山区,土层厚的不足0.5米,薄的仅0.2米,重峦叠嶂、沟壑交织、气候干旱,但当地人祖祖辈辈流传着“地种百样不靠天”的农耕谚语。数百年来,为了生存,村民们凿石垒堰,包土成田,形成了被誉为“中国第二长城”的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并先后于2014年、2022年被我国原农业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该遗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当地农民在传承独特的旱作梯田农耕文化的同时,保留了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2019年,我们在有关专家指导下,对位于遗产保护核心区域的王金庄村的1300多户进行调查,发现26科57属77种传统作物老品种171个,其中包括谷子19个、玉米7个以及各种豆类40多个。

  老品种的保护是一件颇为困难的事情,因为部分农民认为这些是“过时”品种,产量普遍较低,难以与当下流行的现代品种进行产量上的竞争。经过多次宣传,人们逐步认识到老品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重要价值,并从中找到了文化自信。为了活态传承这些具有重要遗传价值的农家品种,我们成立了北方首家“农民种子银行”,也就是将农民手中的老品种存到一起,通过“借种还种”这一方式实现传统品种的活态传承。如今,黄色、黑色、红色、绿色……五颜六色的各类种子瓶整齐地码放在“农民种子银行”的陈列架上,每个种子瓶上都注明了品种名称等信息。

  2021年,“涉县农民种子银行”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2024年又成为生态环境部向全国推广的19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

  (作者系河北省涉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