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4版:版名:综合新闻 日期:20241014
西藏:绘就雪域高原幸福底色 2024年全国数字乡村创新大赛圆满收官 图片新闻 甘肃陇南:“团”聚电商新青年 见证乡村新发展 倚“热”而行的铿锵足音
  0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西藏:绘就雪域高原幸福底色
· 2024年全国数字乡村创新大赛圆满收官
· 图片新闻
· 甘肃陇南:“团”聚电商新青年 见证乡村新发展
· 倚“热”而行的铿锵足音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0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西藏:绘就雪域高原幸福底色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裴逊琦 李鹏

  在环境恶劣、地广人稀的青藏高原地区,如何让民生保障实现更好的普惠,让农牧区群众享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质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既是民生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近日,记者走进西藏多地,看到西藏的民生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从基本保障到普惠改善,各族群众过上了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住在“山巅”可安居

  平均海拔5373米的山南市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是我国海拔最高的行政乡,年平均气温零下7摄氏度,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40%,一年中冬季时间长达9个月,草未深绿已泛黄。

  普玛江塘乡萨藏村的措姆老人今年68岁,四世同堂的她见证了当地牧民住房的变迁。措姆告诉记者,过去自己住的是用草皮、泥土、石头建成的草坯房,低矮的房子、小小的窗子,院落是牲畜和人共用。

  2008年,“安居工程”让普玛江塘的牧民住进了砖石结构的藏式民居,并且通了路、有了电。2019年,对普玛江塘的牧民来说绝对是值得铭记的一年,当年10月,普玛江塘乡全乡279户1042人,全部入住了“小康房”。房屋面积200平方米左右,带院子、有阳光房,人畜分离,水、电、路、讯、网等相关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有了自来水,用上了洗衣机,有了供暖一年四季都暖和,睡眠好、精神好,早上起床也不头晕了。”措姆说。

  今天的萨藏村,整洁的硬化路面四通八达,一个个崭新的藏式小院里鲜艳的国旗迎风招展,太阳能路灯一根根耸立,湛蓝的天空下一片宁静祥和。不同于一般的小康村建设,这里每家每户门旁凸出一个玻璃房,那是直通每家自来水的保暖房,后墙外悬挂着供暖、供氧外挂机。

  “之前每天吃水都要到井里打,现在有了自来水,吃水洗衣都方便多了。去年开始供暖、供氧了,冬天再也不用穿四五层衣服御寒了。”萨藏村村委会副主任措赤德烈说,电费有边境优惠政策,1度电0.2元,政府免费发放安装供暖、供氧设备,现在家里供暖、供氧全部电器开起来每月电费也才30多元。

  “目前,普玛江塘乡6个行政村、283户1063人已实现供暖、供氧全覆盖。”普玛江塘乡党委副书记李云龙说。

  海拔虽高、国土虽远,但普玛江塘的牧民们正在为新生活而喜悦着、努力着。在萨藏村中心位置,一栋约800平方米的建筑正在施工,这是村室内活动室,建成后集中供暖、供氧、按摩椅、台球等设施一应俱全,这是将来村民活动健身的场所。

  

  地处偏远不误学

  金秋时节,在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五年级二班的同学们正在上道德与法治课。课堂上,老师白玛央金正在讲解有关我国民族构成的基本知识。

  白玛央金家在西藏昌都,从福建师范大学毕业后来到了阿里地区工作,与孩子相处带给她很深的感受。“这里的孩子充满活力,又正是对世界产生好奇的年龄,他们经常会问我在外地念书的生活与西藏有什么不同。”

  西藏由于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分散等原因,农牧区的孩子上学非常不便,分散办学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对此,西藏建立“寄宿+走读”学校,解决孩子们上学路途遥远和家庭照顾难的问题。

  札达县九年一贯制学校有学生600多名,其中有近一半的学生是寄宿生,距离最远的孩子来自300多公里外的楚鲁松杰乡。学校校长加措介绍,“寄宿+走读”的集中式办学可以保证孩子们读书生活两不误。

  加措是2006年来到学校任教的,多年来他感受最深的是学校教学、生活设施的巨大改善。

  “当时全校只有一座办公楼,学校没有供暖,天冷时要靠学生自己带小炉子,在周末不上课的时候出去捡牛粪、木柴烧了取暖。”加措说,如今就读的学生从200人增加到600多人,学生宿舍也有了集中供暖。学校内体育场、图书馆、实验室、微机室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

  白玛央金的学生平措多吉来自底雅乡,去年开始在学校寄宿,他告诉记者,父母平时工作都很忙。住在宿舍很舒服,有老师照顾日常生活,同学们在一起既有学习氛围,也培养了自理能力。

  札达县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中大部分为藏族,学校积极开展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文化,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加措说,学校结合道德与法治、科学、语文、艺术等课程强化民族常识教育,促进形成“民族团结”的教育氛围。

  “我最喜欢有地图的课。”五年级的强巴曲桑用手指着课本上的世界地图说,“因为我想看看祖国在哪里、祖国有多大。”

  

  “一老一小”有保障

  “一老一小”特殊群体,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西藏阿里地区持续推进“双集中”供养中心建设,包括地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和地区儿童福利院。2015年12月阿里“双集中”中心正式投入运营,为当地特困人员和儿童提供了全面的生活与健康保障。

  60岁老人加日去年从老家噶尔县门士乡来到供养中心。如今在他的房间里有集中供暖、供氧,还有电视机、收音机,厕所安装了适老化设施。在进门处挂着一个本子,记录着定期体检与护理的情况。他告诉记者,在这里每顿都有3菜1汤,每月有800元的零用钱。每天护理员会来打扫卫生,检查身体,定期理发、剪指甲,生活很舒心。

  “双集中”中心负责人江白介绍,这里集中供养特困老人54名,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中心有医疗室、按摩室、康复治疗室等设施,老人享受服务没有任何费用。不少老人身体有多种慢性病,经过调养身体情况有所好转。

  阿里地区儿童福利院现集中收养儿童81名,根据儿童实际需求,建立室内外活动场所、成长教育基地、多媒体教室、图书阅览室、音乐室、舞蹈室等各类设施。“双集中”中心与阿里地区人民医院以及藏医院签订医疗协议,院内常驻2名医生和2名护士,为特困人员、儿童进行日常身体健康监测,观察身体状况,动态掌握服务对象身体状况,实现了小病在院治,大病走绿色通道的养老、儿童医疗保障模式。

  从去年开始,儿童福利院以家庭管理模式取代了之前的宿舍管理模式。每个“家庭”配备了爱心妈妈和爱心爸爸。孩子们之间以兄弟姐妹相称,放假时还会安排老人和孩子一起活动,供养中心更像一个家了。

  走进14岁的斯确多吉“家”,墙上随处可见孩子们的画作与照片,床头贴着足球明星的海报。他与4位“兄弟”一起住在这里,“爱心妈妈”照顾他们的日常起居。斯确多吉告诉记者,前不久他在学校摔伤了脸,是“爱心妈妈”全程陪自己看病上药。住在爱心家庭中,让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下一步,扩大老年人供养的范围,对有意愿的老年人应收尽收;落实好儿童福利保障政策,让所有处于困境的孩子都能得到关爱。”江白介绍,这张兜底“一老一小”的民生保障网正越织越密。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