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8版:版名:百姓茶坊 日期:20241012
渭河千里万古流 重阳,登高赏菊话佳节 柿香忆二爷 重阳的风 “白条”往事 农民画《芦花美》 追赶鲜花的人
  008版:百姓茶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渭河千里万古流
· 重阳,登高赏菊话佳节
· 柿香忆二爷
· 重阳的风
· “白条”往事
· 农民画《芦花美》
· 追赶鲜花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0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白条”往事

李永红

  前不久,几个亲戚带着孩子到乡下探亲。大家欢聚一堂,回忆往事,畅谈今朝,不禁感慨万千。

  叔叔讲起30多年前一个秋天,他兴冲冲地用板车拖着几千斤稻谷到公社收购站,计划卖粮后给家里添置一台黑白电视机,这样小孩就不用再到别人家蹭看了。可是此行让他大失所望,全家人辛苦劳作大半年的劳动成果,却没能换回一分钱,只收到了一张白条。叔叔讲到这里,泪水湿了眼眶,听故事的孩子们却一脸茫然。

  “那白条究竟是什么?”

  “白条就是白纸条,是一种不知何时才能兑现的凭条。”

  白条的话题,让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30多年前。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是1988年10月21日。刚上班不久,一位营业所员工翻看着邮递员刚送到的报纸,突然大喊了一句:“大家快来看呀,老胡的文章又见报了。”原来,10月20日的《农民日报》发表了胡士华的文章《万张欠条带来五难》。

  我接过报纸,仔细拜读起来。文章反映的是孝感市花西乡粮站收购中稻时无钱付给卖粮农民,打出白纸欠条1万多张的事情。原来胡士华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一位宣传干部。文章见报后反响强烈,各大媒体连续报道,有关部门相继发声。后来“白条”这个具有特定历史含义,一说起来就叫人心情沉重的名词,传播得越来越广。

  1999年10月19日,我又来到了“白条”新闻发源地——花西乡中心粮站,探访这里的收购情况。乡里采取“分村排日,预约收购”的办法,全乡5个收购点每天每个点安排1至2个村收购,每个点农发行安排收购铺底资金,每天信贷员核打收购码单供应资金,一天营业终了,政府、银行、企业三方盘点核实,确保入库粮食库存价值与贷款金额一致。这样既保证了农民卖粮及时得到现金,又保证了粮食库存与贷款一致,还便利了农民卖粮,可谓是一举多得,后来,此举在全市推广。

  到了2004年,全国从根本上实现了收购资金的封闭管理,彻底解决了农民卖粮难和收购“打白条”的问题。再想看白条,只有到档案馆了。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