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乘车从甘肃通渭县渭河流域的常家河山楂小镇一路向东,不久到达榜罗镇。
车在一棵核桃树前停下。树很高大,枝繁叶茂,如同一把巨伞。大树前有一块碑,上边刻着“榜罗镇会议旧址”。
89年前,一支队伍如同天兵天将出现在这里。他们虽疲惫不堪,却精神十足,头戴八角帽,上缀红五星。他们就是中央红军,从江西万里长征到这里。整个榜罗镇欢腾起来,人们奔走相告。
大树后面壮观的榜罗镇会议纪念馆,记载了历史的这一页。民间传说,毛泽东同志在榜罗镇那棵核桃树下,思考下一步的行动方略。忽然一阵风,吹来一张报纸落到他跟前。一看,哈,刘志丹率领陕北红军正在与敌人战斗!
传说很生动浪漫。实际上,红军进军榜罗镇途中,已从收集到的报纸上发现了刘志丹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消息,所以1935年9月27日抵达榜罗镇的当晚,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就作出决定,毛泽东同志在连以上干部会上兴奋地宣布:“现在,同志们,我们要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去。”(陆定一《榜罗镇》)
纪念馆旁边就是当年的榜罗镇会议旧址。这原是一所学校,从一个小门进去,里边是一个小院,院右边有一排房间,毛泽东、张闻天等就曾住在这里。靠里边一间房子似乎大一点,当时党的领导人就是在这里作出到陕北去的决定。
同行的朋友纷纷在院里照相留念。近距离感受长征,虽然过去近90年,却依然感触到燃烧的火焰。
榜罗镇东北面就是通渭县城,红军攻克后在这里召开庆祝联欢会,建立红色政权。随后兵分三路,翻越六盘山,向陕北进发。
通渭,打开了北上的通道,随后的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也从通渭北上,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英雄史诗般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迎来了中国革命崭新的局面。
走出榜罗镇会议旧址,我想,在偏远的大西北一角,90年过去,还完好地保存了这么一处红色遗迹,又修建了一座纪念馆,真是难得!
同行的老杂文家吴辰旭先生,甘肃临洮人,年八十有三,诗文全能,博学多才。我问他:“红军路过常家河了吗?就是我们刚离开的那个山楂小镇所在地。”他肯定地说:“路过。当年常家河一位老秀才还写了诗,‘小路忽来大队兵,乡村男女不胜惊’……”接着,我随意说了一句:“常家河的常海增有什么动作?”说完连我自己都乐了:当年常海增的父亲还穿开裆裤呢。没想到老吴却说:“有啊,大手笔!”一下把我说蒙了。
朱永峰是常海增手下一员大将,跟随他在建筑行业征战28年。他用微信传我一长串图片:通渭红军长征公园,占地近90亩。公园广场中心矗立一座大型战斗场景人物组雕,广场四周是主题浮雕墙和文字说明,再现了红军长征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途经通渭发生的诸多故事。榜罗镇会议、陕甘支队连以上军政干部会议以及华家岭阻击战、韩家岔梁战斗、南河滩文艺联欢会等浮雕,因事发通渭,让通渭人倍感亲切。长征公园集历史、文化、艺术为一体,加上廊亭、喷泉、水景、绿树和鲜花,成了红色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也是通渭县城红色教育和市民游玩的地标。
这处建筑便是常海增的大手笔,是他继在黄土高原开创万亩山楂园带动乡亲脱贫致富后的又一心血之作。
渭河千里万古流。长征精神,永不熄灭的火焰。千年古城通渭,曾见证“三军过后尽开颜”,如今又静静注视着红军长征公园笑迎四方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