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6版:版名:园区建设 日期:20241012
茶粮间种 效益倍增 园区示范让水稻增产3% 果蔬产业“成链”发展 生态底色足 向绿而行稳 粮仓屋顶建光伏 储粮发电两相宜 农业园区化引领高质量发展
  006版:园区建设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茶粮间种 效益倍增
· 园区示范让水稻增产3%
· 果蔬产业“成链”发展
· 生态底色足 向绿而行稳
· 粮仓屋顶建光伏 储粮发电两相宜
· 农业园区化引领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0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福建安溪县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探索新型种植模式——

茶粮间种 效益倍增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常力强

  近两年来,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依托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在茶园创新推出茶粮间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实现了茶叶与粮食作物产量双增,为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安溪县是全国重点产茶大县之一,全县有茶园面积60万亩。长期以来,除草管护成本高一直是茶叶产区田间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对此,安溪县在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中,经过考察论证,开始探索试验茶粮间种模式,即在茶园行间套种玉米、红薯、大豆等短期作物。这一种植模式使粮经作物与茶苗在生长空间、营养共享上互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为进一步调动茶农茶粮间作的积极性,安溪县出台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茶粮间种的实施目标、技术要点及扶持政策,并成立技术指导小组,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同时设立茶园间种粮油作物示范片,对达到单产要求的示范片给予补助,极大地调动了茶农的参与积极性。

  在示范区推动下,湖头镇半山村绿腾农业生态茶园选取一片幼龄茶园作为试点区域,在茶树的田垄间套种大豆两行,与茶苗保持45至50厘米的距离。通过科学规划管理,大豆与茶苗在空间和营养上实现了互补,大豆的固氮作用有效提高了土壤肥力,促进了茶苗生长发育。同时,每亩茶园可产大豆50公斤左右,控草率达到85%。这样不仅为茶园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收益,还极大地提高了茶园的生态效益。

  在龙涓乡灶坪村酒温山茶园,村民们也大胆试验茶粮套种新模式,成功套种了两百亩大豆作物,将受降水影响的大豆植株转化为茶叶的优质绿肥,既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又促进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负责人刘金龙说,“如果不套种大豆,我们茶园一年需要除草五六次,套种大豆后,只需除草三次,大大减少劳动量,降低了养护成本。而且套种大豆让茶叶品质明显提高了,经过我们测量,茶氨酸含量变高了,茶叶回甘变好,品质提升。”

  安溪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小鹏说,下一步,全县将依托示范区创建,继续深化茶粮间种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同时还将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挑选适合本地环境的优质套种粮油作物品种,提升整体种植水平。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