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3版:版名:三农论坛 日期:20241008
三农学的学理体系 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以优秀农耕文化赋能“三农”人才 全链条提升花生产业标准化水平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003版:三农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三农学的学理体系
· 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 以优秀农耕文化赋能“三农”人才
· 全链条提升花生产业标准化水平
·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0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以优秀农耕文化赋能“三农”人才

房红丽

  优秀农耕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农业生产和实践智慧的结晶,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涉农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时代新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使命,做好“三农”人才培养,要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与用党的创新理论培育时代新人结合起来,将农耕文化学习与爱农情怀教育结合起来,将教育教学与农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

  优化顶层设计,将农耕文化有机融入涉农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涉农高校要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提高农业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调整、课程建设等路径,全流程全要素优化教学体系,把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把知农爱农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农耕文化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与碰撞,增强涉农学生专业学习的使命与动力,提升学生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夯实理论基础,将农耕文化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要把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专业知识讲授,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农耕文化教育元素,开展既符合时代特色又接地气的农耕文化通识教育,优化整合农耕文明、乡土文化、农史农俗等农耕文化特色课程,拓展学生眼界,培养大学生知农爱农情怀。

  聚焦立德树人,将农耕文化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保护传承和利用农耕文化,要将农耕文化嵌入“思政课+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思政教育大格局,依托各类教育平台载体,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大力弘扬优秀农耕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追求与理念,深化青年学子的“三农”价值塑造和“三农”情怀教育,讲深讲透思想理论在“三农”领域、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擦亮文化底色,将农耕文化有机融入文化教育。通过打造多样化的“校外+校内”农耕文化教育阵地,构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传播新机制,举办“耕读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活动,营造凸显农耕文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切实将农耕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方位全过程,不断营造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校园文化氛围。

  践行知行合一,将农耕文化有机融入实践育人。要把握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机遇期,引导学生走入乡村、走近农民,到生产一线体验“三农”领域的巨大变化,实地服务“三农”发展。要依托农业院校科技园、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乡村振兴驿站等资源,聚焦乡村振兴重难点,深化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将学习平台由教室搬到田间地头,在乡村振兴一线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指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实践技能运用于现实需求中。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