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的芹菜、白色的大萝卜、火红的辣椒……9月,多彩的成熟作物构成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田间地头最美的景象。
临洮县素有“陇上菜圃”之称。洮河纵贯县域全境115公里,带来洁净而充足的水源,再加上平坦的地势、肥沃的土地和冷凉的气候,为全县绿色蔬菜种植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立足资源优势,临洮县以蔬菜为主导产业,于2018年开始,用两年时间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多年来,临洮县以国家产业园为平台,围绕由蔬菜产业大县向蔬菜产业强县转型升级目标,按照“一心一带”总体发展规划,以洮河沿线乡镇为主轴,着力打造“沿洮百里蔬菜长廊”,累计投入各类财政资金3.3亿元,大力推动“老菜地”改造,推广建成全钢架双层塑料大棚1.96万座,日光温室54座,推动设施蔬菜面积达到7万亩以上。
通过“整线”集中力量做大产业规模,辐射带动周边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全县逐步形成连乡成片、集群成链、抱团发展的蔬菜产业发展格局。特别是近3年来,产业园以集中连片建设双层钢架大棚建设为引领,建成10个千亩蔬菜标准化基地和10个百亩标准化种植基地,打造出以辛店镇石郭家村设施蔬菜基地、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基地、八里铺镇新型蔬菜设施基地等为代表的10多个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目前,园区蔬菜设施化带动全县18个乡镇种植蔬菜30万亩以上,年产量达109万吨。
临洮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主任赵永春说,设施大棚可以起到“春提早、秋延后”作用,大大改变了临洮县蔬菜生产方式,使土地由一年主要种一茬迈向一年可以收几季。而且,产业园最近几年在新建大棚时,采用了无立柱钢架结构。“传统塑料大棚一年一般只能种植两茬,这种新型大棚跨度大、采光面积大、便于小型农机具作业,不仅一年可以种植三四茬,大大提高经济收入,而且可以减少农民劳动量,降低种植成本。”
八里铺镇白茨湾村有近四十年种植蔬菜的历史,但过去因为土地碎片化,经营分散,种菜效益偏低。国家产业园创建以来,临洮县通过推动设施化,建成白茨湾村千亩蔬菜种植产业基地,建设双层钢架大棚717座,产业发展基础得到极大改善提升。目前全村蔬菜种植实行“基地+村集体+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363户种植户规范种植蒜苗、黄瓜、白菜、西红柿等作物1850亩。2023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511元,蔬菜种植收入占比达70%。
时下,在白茨湾村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里,挂满枝头的辣椒正陆续由绿变红。一大早,种植户王海红就和家里人在自家大棚忙碌起来,采摘、分拣、装车。“今年,我在四棚蒜苗收获后,又复种了两棚辣椒、两棚架豆。今年辣椒长得非常好,这几天一斤能卖到三块多。”王海红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说。
临洮县昌宏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共种有200多亩蔬菜,其中100多亩为设施大棚。这几天,大棚里的西芹、豆王和水果萝卜,大田里的甘蓝和大白菜进入集中收获时节。合作社理事长申卫平说,合作社种了七八年蔬菜,之前全部是在大田里种,3年前开始承租经营由产业园投资建设的双层钢架大棚。“与大田种菜相比,设施种植一年可以种几茬,产量更高而且更稳定,现在大棚蔬菜年亩纯收入能达到一万至一万五千块。而且,在蔬菜产业化带动下,大田蔬菜的品种和技术也在改进,产量和收益都比原来高出了不少。”
赵永春介绍说,在大力推动蔬菜种植设施化的同时,产业园围绕“产加销”重点环节,建成各类果蔬保鲜库142座,贮藏保鲜能力达8.2万吨。目前全县70%以上的蔬菜集中在产业园贮藏、加工和销售,产业附加值得到大幅提升。
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示范带动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全县8个乡镇、55个村、1.5万户农民聚集在蔬菜产业链上。园区规划范围内90%以上的农户参与到主导产业发展中,50%以上的劳动力实现就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