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3版:版名:综合新闻 日期:20240911
专家送技到田头 富民强村结硕果 跨省直接结算门诊慢特病从5种增加到10种 仍需注意台风残涡影响农业生产 图片新闻 “准快稳”推动台风灾后农业恢复生产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汇聚强国建设力量 图片新闻
  0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专家送技到田头 富民强村结硕果
· 跨省直接结算门诊慢特病从5种增加到10种
· 仍需注意台风残涡影响农业生产
· 图片新闻
· “准快稳”推动台风灾后农业恢复生产
·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汇聚强国建设力量
· 图片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09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汇聚强国建设力量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初秋时节,大湖澄澈,草原辽阔。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静静地坐落在青海湖北岸。这里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孕育地之一,被称为中国原子城。

  瞻仰革命遗迹、聆听红色故事、重走红色之路……日前,青海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缅怀和参观调研活动在海北州举行。参与过“两弹一星”事业的老专家及其亲属、相关科研工作者、省外“两弹一星”元勋纪念馆负责人等,走进美丽的金银滩草原,深入青海原子城纪念馆、“596”主题长廊、海北州红色研学现场教学点空军地空导弹独立十二营旧址、爆轰试验场等地,回顾“两弹一星”研制历程,缅怀和颂扬老一辈科学家的辉煌事迹和卓越贡献。

  3000米是原子城海拔的高度,更是精神的高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与3万余名建设者和亲历者,响应党的号召,怀着一腔热血,在这片土地上战天斗地,攻坚克难,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科学家,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共和国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更铸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父辈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两弹一星’精神,希望纪念馆能很好地传播‘两弹一星’精神,让年轻一代走进这里,亲身感受老一辈的精神。”邓稼先之子邓志平在参观完“两弹一星”纪念馆后说,“‘两弹一星’精神中最后一句话是‘勇于登攀’,希望青年人能够发扬传承好这样的精神,用这种精神鼓舞自己做好本职工作。”

  看到父辈们曾经奋斗过的场景,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之子于辛表示:“60多年前,我的父亲和他的同事们在这里创造了人间奇迹,走进这里,向老一代科学家致敬。他们在当时那样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智慧和勇气。‘两弹一星’精神始终激励和鼓舞着年轻人在工作中努力进取、克服困难。”

  “两弹一星”精神彪炳史册、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代中国青年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海晏县祁连山小学五年级学生尚毓洁告诉记者:“我是听着‘两弹一星’的故事长大的,作为少先队员,我们应该牢牢记住这些人民英雄为国家所作的贡献,从小培养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作为金银滩的小主人翁,我们更要讲好原子城的故事,传播好‘两弹一星’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岁月无声,但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却永远镌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回望“两弹一星”研制历程,铭记那段火热的战斗岁月和光荣的历史足印,要把伟大精神转化为前进力量,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