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消磨暑,丹枫点画秋。”当暑热消退,金风四起,秋色美如油画,丹枫、玉露、桂花香……白露节气披着一身诗意,翩然而至。这意味着天气逐渐转凉,“秋老虎”也将离开。
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65度,北斗七星出现在天空的西北方,正所谓“斗柄西指,天下皆秋”。白露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水汽夜间遇冷凝成水珠,点落在花草树木上,在晨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洁白无瑕,故名“白露”。
白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鸿雁于飞,肃肃其羽”,高邈的云霄,再一次迎来生命的舞蹈,时而成“一”,时而成“人”,变换的是队形,不变的是归期;二候玄鸟归,“四时无失序,八月自知归”,玄鸟即燕子,燕子如期而至、如约而来,而时光却在轮回中飞逝;三候群鸟养羞,“玄武藏木荫,丹鸟还养羞”,“羞”同“馐”,指美食。天气转凉,百鸟感知到肃杀之气,开始储备食物准备过冬。
“白露白茫茫,谷子满田黄。”白露时节,农作物即将成熟,大地即将一片金黄,人们对于丰收的期许正在变成现实。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秋收阶段,田间地头人头攒动,农谚云:“头白露割谷,过白露打枣。”“白露谷,寒露豆,花生收在秋分后。”“白露满地红黄白,棉花地里人如海。”农民忙着割谷子、摘棉花、打红枣、收大豆……正所谓“抢秋抢秋,不抢就丢”。丰收的欢笑是秋天最动听的旋律,“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白露时节,人们用不同的方式,享受“金风玉露相逢”的大好时光。此时的民间习俗,比如饮白露茶、收清露、祭禹王、吃龙眼、喝白露米酒、吃“十样白”、食鳗鱼等,充满着别样的诗意。
“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民间有饮“白露茶”的习俗。白露前后采摘的茶叶,经过了春日的滋养,耐过了夏日的酷暑,更加甘润醇香。
古人对露水颇有感情,白露时节民间有“收清露”的习俗。人们于白露日的清晨,将花草植物上的露水收集起来,静置之后,用以擦眼明目、煎药助寿、烹茶煮酒。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百草头上秋露,未晞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很特别的一种仪式。
江苏太湖地区会在白露时节举行隆重的“祭禹王”活动。禹王就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渔民称为“水路菩萨”。人们赶庙会、打锣鼓、尽情舞蹈,借以祈盼未来日子的安宁与美好。
福建福州有“白露必吃龙眼”的习俗。这时候的龙眼个大核小,最是益气补脾,养血安神。
“处暑高粱白露谷”,在湖南和江浙一带,人们喜欢在白露时节用五谷酿成的酒待客,称为“白露米酒”。
浙江温州一带有白露吃“十样白”的民俗。所谓“十样白”,是将白芍、白莲子、白山药等十样名字带“白”的中药材煲汤,主料一般选择乌骨白毛鸡,这样的美食,既与白露之“白”相呼应,也是滋补身体的时令佳品。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民间一直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白露节气过后,穿衣应注意保暖避寒,睡卧不可贪凉。
随着属于黑夜的时光慢慢增加,诗人的思绪也渐渐变长。在诗歌中,白露意象,跟明月意象一样,常常承载着人们太多的思念。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长相思》:“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王勃《秋夜长》:“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白露过后,中秋眼看不远,这清秋的光景,也因对团圆的盼望而更显温情。
秋意渐浓,橙黄橘绿,层林渐染。在这舒朗澄澈的秋天,人也该清清爽爽、无忧无惧,愿你保持积极的心态,把每一天都过得诗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