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7版:版名:社会保障 日期:20240906
在村里实现“健身自由” 农民去哪儿健身,怎么健身? 家门口有个“公益托管班” 情暖农民工 服务到心坎 探索建立智能化农村老年助餐服务体系 “互助幸福院”破解居家养老难题 图片新闻
  007版:社会保障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在村里实现“健身自由”
· 农民去哪儿健身,怎么健身?
· 家门口有个“公益托管班”
· 情暖农民工 服务到心坎
· 探索建立智能化农村老年助餐服务体系
· “互助幸福院”破解居家养老难题
· 图片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09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农民去哪儿健身,怎么健身?

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 陈石军

  体育不仅是增强农民体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和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关键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乡村体育在全民健身战略中不可或缺,其繁荣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体育能显著提升农民身体素质,增强农村社会凝聚力和活力,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国家对乡村体育的重视不断增加,积极构建高水平的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十四五”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然而,乡村体育公共事业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存在如体育设施短缺、分布不均、专业人才不足和农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特别是留守老人等特殊人群,他们因缺乏适宜的体育项目和专业指导而难以享受到体育的价值。

  构建高水平的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要点在于弥补农村健身基础设施的短板。解决“农民健身去哪儿”的问题,基层党组织可以发挥先锋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等资源,打造全民健身热点区域。基层政府应统筹建设覆盖县、街镇、村三级的体育设施资源,探索免费或低收费场馆开放模式。同时,社会资本和慈善组织对乡村全民健身的推动作用也不容忽视。

  构建高水平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重点是培养高素质的农村体育人才。解决体育人才城乡分布不均问题,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中坚力量,能充分激发农民参与体育的热情。加强乡村体育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推动“乡村体育支教计划”,吸引体育专业毕业生和退役运动员到乡村支教,也可以有效提升农村地区的整体体育素养。

  构建高水平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难点是满足农村老人等特殊群体需求。当前专门面向农村老年人的体育资源供给还不充足,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挖掘和完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功能,提供慢病干预、健康管理和知识普及等服务;二是关注特殊群体的需求,定制专属体育项目,开发符合乡村留守老人身心特点的活动,推广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养生项目下乡;三是组建面向乡村特殊人群的体育志愿者队伍,为失能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和陪伴,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体育活动;四是借鉴“村超”“村BA”等乡村赛事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合农村特殊群体的体育赛事组织模式。

  推动全民健身理念扎根农村、走入农民的心,还需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针对农村情况找准全民健身理念的宣传角度。农村地区保留了丰富的中国传统节日和民间庆典等文化要素,可将全民健身活动与民俗节日相结合,激发农民群众的健身热情,让“终身锻炼,健康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