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7版:版名:农产品质量安全 日期:20240905
逐“绿”而行 向“新”发力 首届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大赛线上展播启动 “三个精准”严把豇豆质量关 236家农产品“体检部”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加强全过程监管力度 构建食品安全“防护网” 开展信用监管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图片新闻
  007版:农产品质量安全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逐“绿”而行 向“新”发力
· 首届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大赛线上展播启动
· “三个精准”严把豇豆质量关
· 236家农产品“体检部”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 加强全过程监管力度 构建食品安全“防护网”
· 开展信用监管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 图片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09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逐“绿”而行 向“新”发力

——省部共建加速推动青海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青字号’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省内外市场持续拓展,累计向省外输出各类绿色有机农畜产品300多亿元。”近日,2024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共同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工作会议召开,会上通报省部共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情况,这张“输出”成绩单令人振奋。

  阔步向前的征途上,青海交出崭新的绿色答卷。三年多来,青海以“提质、稳量、补链、扩输”为路径,强化科技引领,推动农牧业技术、业态、模式创新,增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输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基础建设更加扎实

  冷凉蔬菜又称为高原夏菜,其最适宜生长温度在17℃至25℃之间。青海省内的大通、互助、湟中、乐都等区县海拔高,光照充足,降水充沛,气候冷凉湿润,土壤肥沃,为高原冷凉绿色蔬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日,大通森田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森田农业”)新鲜采摘的150公斤新鲜豆苗,经西宁海关工作人员检验检疫后,于当日首次发往澳门。这是继高原冷凉蔬菜供应香港后,再次扩大“朋友圈”,首次进入澳门市场。

  “这两天豆苗的市场价一斤高达25元,公司在大通县一共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豆苗就种植了1000余亩。”森田农业负责人王显付告诉记者,今年公司率先完成出境蔬菜备案800亩,向粤港澳、北上广等地供应迟菜心、红莴笋、西兰苔、野菜苗、龙牙苔等品种,2024年可输出优质冷凉蔬菜500吨。

  “今年前7个月,我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出口3亿元,增长2.5倍,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据青海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去年以来,青海省特色高原冷凉蔬菜直接出口实现历史性突破,前7个月出口近800吨,超出去年全年出口量100多吨,特色农产品远销至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冻鳟鱼出口量居全国第一,显示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固本强基,让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稳扎稳打。青海省委省政府、农业农村部通过建立并落实省部共建机制,每年召开省部共建工作会议进行系统部署。

  自2021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农业农村部共同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以来,青海省创建了5个全国有机农产品(牦牛、藏羊)基地,建成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25万余公顷,占比超过农作物种植面积的57%;建设千头牦牛、千只藏羊生产基地超过200个,全省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2%。青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更多的“真金白银”也在助力输出地建设。2021年以来,共落实中央财政支农资金140亿元,其中直接支持打造输出地的资金66.6亿元。

  

  绿色农牧底色更浓

  “青字号”品牌的最大价值体现在生态上,“绿色”是青海农牧业发展的最亮眼底色,也是最大的“底气”。这种“底气”,在山,在水,在良好的生态和丰富的农牧资源。

  初秋的高原,大湖澄澈,草原壮美。在青海湖北岸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吉尔孟乡秀脑贡麻村的牦牛养殖基地,成群的牦牛如同一颗颗黑色的珍珠“镶嵌”在辽阔的草原上。

  从粗放式养殖到如今的集约化养殖,从最初的不愿接受,到如今的尝到“甜头”,秀脑贡麻村的养殖大户才青加说:“曾经过度放牧对草场破坏严重,而且牛羊吃不饱,经济收益也不行。”

  近年来,村里开始积极探索现代化生态畜牧业养殖模式,推行“企业+合作社+农牧民”合作模式,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教学等形式,带领牧户科学养殖。现如今全村采取“放牧+舍饲”科学养殖方式,既降低了草场承载压力,也走上了一条科学养殖的路子。

  “我们以‘牧户+合作社+企业’的方式运行,牧民将牦牛托管给我们,我们负责养殖,等养到4至6岁左右,县上的青湖公司负责统一收购,加工制作成牦牛肉系列产品销往全国。”才青加告诉记者:“以前守着青山绿水,一年到头挣不了多少钱,自从开展精细化、集约化养殖以来,不仅实现了增产增收,还保护好了草原生态。”

  如今,越来越多的牧民群众意识到,守护好脚下的这片草场,才能为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动力。

  海北州农牧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海北州依托3853万亩的天然草原,450余万头存栏牛羊和87万亩耕地的农牧业资源产业优势,持续做大做强藏羊、牦牛、蜂蜜、黄菇、油菜、饲草“五大”主导产业。

  建设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基地,青海不断夯实“绿色”根基。近年来,青海加快草原有机认证,今年上半年有机草原监测面积已突破3亿亩,占草场总面积的50.3%,较2023年提高一倍。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覆盖85%的县级行政区域。

  随着青海绿色循环发展有序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面积占到总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同时,青海建设省级绿色防控基地300万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7.5%。此外,青海秸秆综合利用率、农田残膜回收率、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90%、90%、83%。累计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120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98.2%。

  

  产业链条延伸拓展

  从广袤无垠的雪山草原到神奇壮阔的柴达木盆地,从碧波荡漾的青海湖畔到山川秀美的河湟谷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藜麦、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鱼等多种高质量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如何将这些独特的资源转换成资产?这就需要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我们聚焦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鱼等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布局、延伸链条,着力增强综合生产能力。”据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累计创建6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1个产业强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达到27个,农民合作社达到1.73万家,家庭农场达到2.07万个。与此同时,青海加快提升产品加工水平,培育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9家、省级龙头企业154家、市州级龙头企业409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4%。

  眼下,正是高原青稞收获的季节,走进位于贵德县河西镇工业园区的青海青藏部落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工人忙碌。该公司总经理方文成介绍,作为一家专门从事青稞深加工,致力于青稞产品研发的企业,公司通过挖掘青稞背后的营养价值,生产各类以青稞为主要原料的绿色食品,让特色产品走出高原大地,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在消费者面前,打出了独具特色的“青字号”品牌。

  方文成告诉记者:“我们先后在北京、扬州等省内外多个城市设立优质农畜产品销售专柜20个,与蜜雪冰城、十月稻田等企业开展合作,提供优质青稞产品。同时,积极对接淘宝、天猫、京东等网络销售平台,建立青藏部落专卖店、旗舰店等共5个,青稞产品销售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

  如何进一步推动“青货出青”?一方面,加快培育区域和产业品牌,聚力提升“净土青海·高原臻品”区域公用品牌形象,形成“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梯次进位的品牌体系;另一方面,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销对接平台、抢抓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机遇,不断拓宽“青货出青”的路径。

  2017年,无锡市与海东市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经过双方牵线搭桥,两年后,青海农林牧商品交易中心在海东市建立。至此,“东产西送,西产入东”的双向渠道构建起来,东西部区域产业类供销协作的空白就此填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线上输出地就此触网。

  如今,坐落在海东工业园湟水河畔的青海农林牧商品交易中心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市场化运作,建立起一站式大型西部农副产品采销平台。

  大美青海,绿色农牧。青海正凭着一股跨越发展的韧劲,乘着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基地的东风,坚定脚步,不断把基础做得更实、品质做得更优、名气做得更响。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