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4版:版名:综合新闻 日期:20240902
红色热土绘就新时代画卷 国歌标准演奏曲谱和国歌官方录音版本发布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西藏集中采访活动启动 迎接秋季新学期 国新办发布《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 “网红”小渔村如何“常红”? 打造城乡协调的首都和谐宜居示范区
  0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红色热土绘就新时代画卷
· 国歌标准演奏曲谱和国歌官方录音版本发布
·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西藏集中采访活动启动
· 迎接秋季新学期
· 国新办发布《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
· “网红”小渔村如何“常红”?
· 打造城乡协调的首都和谐宜居示范区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09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红色热土绘就新时代画卷

——贵州望谟县推动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
曹文武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走进贵州省望谟县蔗香镇板陈村,放眼望去郁郁葱葱,村前江水碧绿,一幅村庄规划整齐划一、道路干净整洁、基础设施完善、红色文化浓郁、风景宜人的美丽乡村画卷映入眼帘。

  板陈村位于南北盘江交汇处,是2023年批准建设的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近年来,当地充分整合力量、项目、资源,把红色资源优势同“望谟港”、民族文化、水库区域优势相结合,提出“布依水乡·红色板陈”建设定位,着力把板陈村打造成富有特色成效的红色村庄。

  精心统筹推动——

  构建试点建设组织体系

  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望谟县采取争取支持、一线调度、蹲点推进等措施,为试点建设吃下“定心丸”。

  村庄规划如何编制,用地报批审批流程怎么走,遗址遗迹怎么保护,资金项目从哪里申请?这是困扰望谟县推进试点建设的难题。针对这些问题,该县在做好试点建设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加大请示沟通、争取省州支持、集中研究攻克,第一时间打通试点建设中的“梗阻”,保障试点建设有序推进。

  同时,坚持一线统筹调度、蹲点推进落实双向发力。望谟县委组织部统筹抓总,制定出台方案,成立领导小组,组建8个工作专班,推动召开县级调度会议7次、调研指导20次,给试点建设提供了坚强保证。

  为压实工作责任,保证工程质量,该县在板陈村设立项目建设指挥部,安排1名县委常委常驻蹲点指挥,并从县直部门选派“五人小分队”在村工作。蔗香镇党委书记、镇长则是以“AB”角形式每天到村督导纾困。

  目前,该试点建设规划实施项目总数11个,总投资1360万元,已经全部竣工。施工方负责人杨业钦说:“我们抢速度、抢工期、保安全,全部项目完工比预期提前了15天。”

  凝聚思想共识——

  筑牢试点建设群众基础

  提及板陈村红色试点建设,并非一帆风顺。缘何如此?只因“不患寡而患不均”。针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坐落板陈组而非其他组一事,板陈村各组村民争论不休,甚至绝大多数持有反对意见。

  为此,如何消除群众思想顾虑,争取群众支持,成为“破局”的关键。

  据此情况,望谟县探索“三摸”工作法,很好地破解了群众意见不一的难题。

  摸清发展底数是解决板陈村各组争论焦点的重要方法。该县组织力量,采取逐户开展问卷调查,详细登记劳动技能状况、产业分布现状和生产资料的方式,按照入户调查率100%、信息采集率100%的目标要求,全面掌握了板陈村发展底数。

  为摸清群众意愿和诉求建议,该县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通过入户走访、信访接访、群众院坝会、党员大会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对红村建设的意见建议,并引导群众参与项目建设从中获益。

  围绕村情实际和群众迫切发展需求,该县以中央、贵州省红色资金为支点,统筹移民、住建、东西部协作等资金,对板陈村各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等同步补齐短板,让各组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中实现受益,并多次宣传选址设在板陈组是居于交通便利等优势考量。

  一招破除千层冰。“三摸”行动和项目分量受益,成功消除了群众思想顾虑,凝聚了群众参与、支持试点建设的强大合力。

  “根据村庄规划、现有土地资源的利用、交通条件的便利,后期红村的运营管护等,足见在板陈组选址投资少、见效好,更有利于打造红色示范村庄。”蔗香镇党委副书记李乾华说。

  数据显示,“三摸”行动走访党员群众973名,收集诉求建议398条,解决反映问题40余个。通过“红色劳务”吸纳本地群众就近就业200余人次,发放薪资86.77万元,引导外出务工300人,引导发展产业8人。

  “群众心结打通了,合理诉求得到解决了,态度实现从‘反对干’到‘同意干’再到‘跟着干’的转变。”说起群众态度变化,板陈村党支部书记梁壹美感慨颇深。

  发展富民产业——

  打造红色经济“三大品牌”

  “我们的板陈糕和甘蔗红糖供不应求,4月份红村正式运营以来,每一批游客来都会‘满载而归’,高峰期一天要卖近万元,真正成为促农增收的‘甜蜜产业’。”板陈村村民何晓财说。

  鉴于板陈村的资源优势,该村着力打造红色教育培训、农特产品产销和万亩经果林“三大基地”,推广红色、特色、绿色“三大品牌”,以此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推动产业振兴和群众增收。

  依托中共黔桂边委旧址、“兵工厂”等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和热门景区,持续对外争取培训班次和党建活动。这些做法,今年吸引来往人数较2023年全年增加2000余人次,有效带动农产品销售和餐饮业发展。

  板陈糕素有“贵州省名小吃”的美誉。当地把传统美食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建设农产品综合服务中心1个、板陈糕和红糖加工坊2个,运营农产品线上直营店1个。

  板陈村还抓住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契机,发展经果林绿色产业,现有芒果、龙眼、香蕉、板栗、油茶、甘蔗等产业1.11万亩、价值47万元,237户农户从中受益。

  推动乡村治理——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试点建设以来,通过开设文明积分超市,引导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板陈村驻村第一书记熊勇说。

  望谟县以积分净化乡风、红色文化铸魂、建强基层队伍等为载体,探索多元化“红色治理”模式,致力于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

  “小积分”撬动“大事件”。板陈村强化文明积分运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同时净化乡风文明,为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塑魂”。2023年以来,该村文明评比16次,兑现奖励1.2万元。

  在挖掘红色资源方面,板陈村不遗余力,74本(篇)红色书籍(文章)的脱颖而出、拍摄《盘江英烈王海平》等3部教育片,接待各类党性教育活动3700余人次等,该村群众的自豪感、荣誉感油然而生。

  与此同时,深化“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铁三角治理机制运用,以党员和退役军人等为主体,组建党员先锋队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并参与乡村治理,是板陈村的一大特色。该举措使得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上升至90%,实现了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门。

  据了解,板陈村配强“两委”班子7人、储备后备干部4人,现有党员35名,全覆盖联系416户农户,引导志愿服务队化解矛盾纠纷20余次。

  李乾华表示,从今年4月份红村开放运营来看,群众思想认识、村庄环境治理、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发生巨变。如今的板陈村,水上安检等工作位列前茅,群众思想从“不买账”变成“信得过”,群众“垃圾乱放”转为“集中入箱”,大事小情都会主动寻求帮助。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