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聚焦顶层设计、项目建设、特色品种和品牌培育,逐步探索中药材产业发展路径,推进全区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2023年,全区不含林木类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34.18万亩、产量84.8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5.1%、16.5%;每亩平均产值5868元,同比增长19.4%。
2022年,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出台《广西“十四五”中药材种植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2021—2025)》,明确将重点打造桂东大宗及名贵道地中药材区、桂南大宗传统道地中药材区、桂北特色优势道地中药材区、桂西特色多样道地中药材区、桂中传统道地中药材区五大产区,推动重点发展品种向五大产区集中,形成核心区引导、产业示范区配套、龙头企业引领、种植基地示范带动周边发展的广西中药材产业发展格局。对部分重点品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还出台了专门的规划,更有针对性地指导重点品种产业发展。如2022年,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出台《广西“十四五”罗汉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2021—2025)》,为全区罗汉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具体方向。
广西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中药材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区特色中药材品种优势突出,肉桂、八角等品种产量占全国90%以上,罗汉果、鸡血藤、山豆根、金花茶等药材产量占全国80%以上;穿心莲、青蒿、粉葛、橘红等多个区域特色药材产量占全国60%以上。目前,广西已形成桂林罗汉果、贺州淮山、梧州葛根、钦州莪术等区域优势品种,这些优势品种在全国市场占据重要位置,具有较高知名度。全区已建成36个以中药材为主导产业的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聚焦项目建设促发展 以示范创建引领产业发展质量持续优化
2022年以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累计投入7000万元经费持续开展广西中药材基地示范县和示范基地创建,打造了全州县、融安县等20个示范县,累计建成良种繁育基地35个,标准化生产基地136个,加工设施51个。除此之外,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还与自治区中医药局、林业局等部门合作联手共建了76个中药材示范基地、40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34个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40个“定制药园”。这些示范基地不仅成为全区各地中药材产业复制借鉴的样板,更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柳州市融安县是2023年广西中药材基地示范县,助力中药材生产企业提档升级。广西仙草堂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是全球青蒿素生产的头部企业,拥有青蒿种植基地4.5万亩,生产销售的青蒿素超过全球市场的1/3,可制成1.2亿多人份的抗疟疾药物。
桂林市罗汉果产业发展是成功将地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典型案例。2020年以来,桂林市发挥罗汉果资源禀赋,从政府扶优培强、健全投入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公共平台建设、落实督导保障等方面入手,做大做强做优罗汉果产业集群,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目前,桂林市罗汉果产业已初步形成集种质资源收集、品种选育、基地种植、加工转化、残渣循环利用、罗汉果电商和罗汉果冷链物流等环节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罗汉果全产业链总产值已超150亿元。桂林市吉福思罗汉果生物技术股份公司生产的罗汉果提取物已通过美国等近30个国家的监管准入许可,产品远销欧美市场。
聚焦品牌培优树标杆 以金字招牌提升广西中药材产业竞争力
近年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要求,多举措推动中药材品牌推广创建,厚植广西中药材产业发展竞争力,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度高的中药材品种和品牌,创响桂林罗汉果、梧州葛根、浦北陈皮、百色山豆根等一批有信誉、有影响的中药材知名品牌。广西的三金片、血栓通、正骨水、金嗓子、花红片等中成药成为全国驰名药品。累计打造中药材品牌47个,认证中药材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10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