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震宇)8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经贸与发展合作有关情况。据悉,本次峰会将于9月4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发布会还就中国对非农业援助项目、中非农业经贸合作情况进行了介绍。
商务部部长助理唐文弘表示,2021年,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非共同实施“九项工程”,作为《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首个三年规划。在贸易促进、投资驱动、减贫惠农等工程带动下,中非投资贸易合作稳步发展,中国连续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副署长刘俊峰介绍,在减贫惠农工程项目下,立项实施援马拉维、布隆迪、科特迪瓦农业技术援助等47个减贫和农业项目,充分发挥24个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作用,派出农业专家500余人次,向吉布提、冈比亚、马里等30余国提供近7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
在中国援助支持非洲农业发展、增强非洲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方面,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地区二司司长白斌表示,中国在帮助非洲国家提升粮食自给自足能力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一是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示范农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供农机物资、设备等,开展农业和防灾减灾方面的技术援助合作。二是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原则,和非洲国家一起交流、提升农业发展能力,通过派遣农业专家、技术转移、提供人力资源培训等软援助方式,帮助非洲国家提升粮食生产自给能力。三是积极发挥政府援助撬动作用,开拓通过援助、贷款和企业投资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和支持中国企业在非洲国家开展合作,帮助粮食生产和食品加工。
中国在非洲实施了一批标志性和“小而美”的项目,其中杂交水稻和菌草技术两个农业援助项目已成为品牌项目。据刘俊峰介绍,杂交水稻援助项目主要在非洲围绕杂交水稻技术开展合作,通过传授技术、培育良种、示范推广,帮助马达加斯加、利比里亚、莫桑比克等国实现水稻增产。据统计,项目已帮助这些国家水稻产量从每公顷平均2吨提升到7.5吨,在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农业的同时,也促进当地减贫,缓解粮食短缺等问题;菌草技术援助是对非援助的新品牌。菌草“以草代木”,可以用作饲料,也可以用于培养蘑菇、工业材料的生产,还可以用于防沙固沙等生态保护。目前,菌草已经成功在卢旺达、南非、莱索托等国家试种并推广,当地民众通过种草实现了致富,促进了绿色发展。
农业经贸合作是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据唐文弘介绍,2024年上半年,中国自非进口601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14%。中方自非进口农产品金额已经实现连续7年正增长。为了进一步挖掘自非进口增长潜力,中方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便利化措施:在机制平台搭建方面,中方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为宣介非洲产品举办数十场经贸对接、交流研讨、项目推介、展览展示等专题活动;在扩大进口准入方面,中方积极落实“九项工程”,对最不发达国家输华零关税待遇的产品范围已达到98%税目,建立非洲农产品输华“绿色通道”等相关举措,与14个非洲国家签署了22项农产品输华准入议定书。近年来,获得输华准入的非洲农产品进口快速增长。
在培育非洲出口能力方面,为帮助非洲提升检验检疫能力,中方邀请非洲国家政府官员和技术人员来华参加培训。同时,积极发挥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和农业专家作用,帮助非洲提升产品竞争力。中方还利用三方合作等多种模式支持非洲对华出口,部分地方省市还联合国际贸易中心协助非方企业了解中国海关相关技术程序,让更多优质、绿色的非洲农产品走上中国百姓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