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二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时,湖北省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在信中殷殷嘱托,“希望你们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携手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清新空气、清洁水质、清丽山川,为民之所盼。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连续十几年和人民群众一起义务植树,意在“推动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号召大家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中国,需要亿万人民携手打造。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这对关系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但从根本上说,自然界的环境容量决定和限定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新时代以来,一批关乎生态文明的改革方案、法律法规接连出台,一系列考核制度、问责制度陆续发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的“四梁八柱”逐步形成。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综合性、难度大的特点,在科学的制度体系基础上,还需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让爱护环境的点滴自觉乘以14亿多人口这个基数,“一砖一瓦”之间,方能构建起美丽中国的坚实群众基础。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更是共同享有的事业。长久以来,生态环境的“外部性”特征让保护环境的巨大付出难以获得价值回报。如今,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的探索中,在人民群众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的创新实践中,废弃的矿坑可以成为城市“绿心”,一片竹林可以成为村庄“引凤来巢”的生态资本,山水林田甚至是甜美空气都能以市场化的方式“体现价值”,当群众小心呵护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有了日渐明确的“生态账本”,携手打造美丽中国的强大内生动力也将被激发。
携手共造美丽中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一次贯穿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变革,绝非一蹴而就,尤需久久为功。曾经,几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为北方地区筑起一道挡风沙、蓄水源的绿色屏障;今天,数万名丹江口库区的志愿者日复一日清漂护水,换得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总体上看,近些年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但挑战依旧存在。顽固的土壤污染、部分河湖生态系统退化、新型污染不断出现都警示着我们,环境保护犹如逆水行舟,稍有松懈就可能出现反复。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需要每一处基层政府、每一位社会公民都树立起“算大账、算长远账”的生态远见,形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思想自觉,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共识落实为共举,逐步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以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众力并则万钧举,人心齐则泰山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让我们携起手来,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共绘青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