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王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范亚旭)近日,记者从河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继2023年史灌河(河南段)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完成登簿,成为全国首批、河南首例拥有“户口本”的水流之后,今年7月,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卫河(河南段)、沙(颍)河、唐白河5处自然生态空间顺利实现登簿,正式拥有“户口本”,资产所有权人为全民,履职主体为自然资源部,代理履职主体为河南省人民政府。
据了解,作为淮河一级支流的史灌河(河南段),在河南境内全长约220公里,流域面积6895平方公里,是固始、商城两县的重要饮用水源,并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水源保证。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是河南唯一的国际重要湿地,也是我国中部地区生物多样性分布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河南省第一个湿地生态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卫河(河南段)全长175公里,流经河南北部的焦作、新乡、鹤壁、安阳及濮阳5市。沙(颍)河是淮河的最大支流,全长876公里,流经5个省辖市19个县(市、区)。唐白河全长263.8公里,是河南境内长江流域主要河流,汉江左岸一级支流,也是流经南阳盆地内重要的农业区。
下一步,河南将有序推动河南大别山等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推动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助力重要生态空间的分类施策、生态保护和有效监管,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服务河南生态文明建设。
据了解,通过给自然资源“上户口”,摸清自然资产家底,将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自然资源作为登记客体在国土空间上予以精准落地,清晰界定了生态空间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划清了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之间的边界,全民所有、不同层级政府行使所有权的边界,不同集体所有者的边界,不同类型自然资源之间的边界等“四个边界”,明确了“谁所有”“由谁管”,为自然资源有效监管、严格保护和所有者权益行使提供产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