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5版:版名: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日期:20240812
帮扶不松劲 脱贫不脱钩 以“工”兴业 以“赈”富民 分类治理 打造搬迁群众幸福家园 上半年脱贫县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9161名脱贫人口实现务工就业 “三措并举”完善就业帮扶机制 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赋能乡村振兴 图片新闻
  005版: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帮扶不松劲 脱贫不脱钩
· 以“工”兴业 以“赈”富民
· 分类治理 打造搬迁群众幸福家园
· 上半年脱贫县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 9161名脱贫人口实现务工就业
· “三措并举”完善就业帮扶机制
· 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赋能乡村振兴
· 图片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08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贵州黔南州

分类治理 打造搬迁群众幸福家园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龙成 见习记者 高晴

  “我住在11栋,每天下了楼就能到工作地点,一个月收入在6000元左右。”近日,在贵州省长顺县广顺镇金竹花园社区就业帮扶车间内,搬迁群众王明德一边操作机器切割伞面,一边诉说着搬迁后的生活。

  从距离县城60公里的鼓扬镇搬到广顺镇金竹花园安置小区,王明德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里工作、生活都很方便,社区‘管家’非常负责,遇到问题扫个二维码,立马有人帮忙解决。”

  近年来,为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黔南州探索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分类治理工作机制,印发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分类治理工作方案》,将重点打造示范引领型安置区、巩固提升型安置区、基础保障型安置区,确保实现搬迁群众2025年在安置地稳定融入、2035年完全融入的目标。王明德所在的金竹花园安置小区,就属于示范引领型。

  “目前,我们根据搬迁规模、安置点区位、搬迁群众收入等9项指标,将全州113个安置区划分为9个示范引领型安置区、59个巩固提升型安置区、22个基础保障型安置区。”黔南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州长杨再军告诉记者。

  在示范引领型安置区,重点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升“一老一小”服务水平,提高群众生活便利性和群众文化素养。创建充分就业安置社区,做好产业布局,提高产城融合度、市场竞争力和就业保障水平。

  在巩固提升型安置区,则主要聚焦优化产业配置,加大产业配置力度、行业汇集力度、就业帮扶车间扶持力度;同时强化就业服务,加强技能培训、岗位推送、以工代赈模式、灵活就业服务和自主创业。

  在基础保障型安置区,则以落实就业增收举措为主,推行以奖代补,支持搬迁群众发展传承民间工艺,积极组织外出务工。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加强迁出地权益、安置地权益、人居环境美化等保障。同时,将零星分散安置的群众纳入当地村(居)管理,同等享受村(居)民待遇,履行村(居)民义务;村(居)明确专人进行跟踪管理服务,对搬迁对象实施动态监测,符合条件的按程序纳入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并精准落实帮扶措施。

  龙里县奋进社区就属于基础保障型安置区。居住在该社区的59岁搬迁群众罗康莲告诉记者:“近几年是彻底安下了心,之前总担心搬到城里后,年纪大找不到工作,生活环境也不习惯。现在自己担任社区保洁工作,社区里的劳务就业服务公司会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和就业培训,像厨师、家政等培训长期都有,而医保报销、低保、土地流转等业务,在社区里就能办,非常方便。”

  杨再军告诉记者:“在各个安置区,我们都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进驻安置区及周边产业园区,培育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城互动,为搬迁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同时,聚焦培训和就业,常态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每名搬迁劳动力掌握1到2门劳动技能,坚持外出务工和自主创业相结合,确保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有劳动力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另外,积极规范‘党小组(党支部)+网格员+联户长’铁三角基层治理机制,广泛收集群众需求、解决群众诉求,打造安定和谐幸福安置区。”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