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1版:版名:要闻 日期:20240808
塞上江南展“新”绿 赓续中华文脉 绽放时代光彩 我国文化自然瑰宝在世界绽放光彩 重庆开展八大行动守好粮食安全底线 图片新闻 组织化引领产学研用一体化 深化京蒙协作 念好生态文旅经
  0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塞上江南展“新”绿
· 赓续中华文脉 绽放时代光彩
· 我国文化自然瑰宝在世界绽放光彩
· 重庆开展八大行动守好粮食安全底线
· 图片新闻
· 组织化引领产学研用一体化
· 深化京蒙协作 念好生态文旅经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08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塞上江南展“新”绿

——宁夏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初探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高杨 张国凤 关仕新

  “茅台+咖啡”你喝过吗?去年一款添加了贵州茅台酒的“酱香拿铁”咖啡在年轻人中火了起来。这款咖啡的秘密在于加入了含有茅台酒的白酒风味厚乳,而这款厚乳创新产品是宁夏塞尚乳业有限公司所产,它是使用纳米级有机生物膜分离浓缩等技术将生牛乳经过分离再添加其他物质得来。

  农业有了创新这把“金钥匙”,便打开了新质生产力的“大门”,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养牛不再需要人工饲喂,智能化牧场可实现全自动精准喂料;盐碱地不再是发展瓶颈,海水淡化技术让内陆养殖海鲜成为可能;作物生长突破农时限制,智能温室内可实现全年无间断采收……

  在素有“塞上江南”美誉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新质生产力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聚焦全区“六特”产业科技需求,组织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科技成果转化和重大农业技术推广达300多项,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新动能: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攻关,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近三年通过自治区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86个,全区一产增加值增速居全国第二位

  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是全国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其优质的自然资源条件。然而,总体上地狭人少、山多川少、气候干旱的情况,让宁夏在农业规模和农产品总量上并不占优势。

  “宁夏的区情农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而‘特’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在于创新。”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宋稳成说。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先后出台《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方案》《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质量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聚焦破解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配套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措施,为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支撑。

  记者在贺兰县宁夏塞尚乳业有限公司膜过滤车间看到,这里密集排列着各种设备和管线,通过脂肪膜重构技术将牛奶生产成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浓缩牛奶。这是我国首家将膜技术应用到乳品精深加工领域的企业,实现了高附加值乳基配料生产“零”的突破。

  “宁夏牛奶品质优异,豆蔻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比其他地方的普遍高30%至60%。”公司项目部总监罗娇艳说,“拥有如此优质的原料,我们必须创新、再创新,聚焦牛奶产业链后端深加工领域,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据介绍,公司去年研发投入占比超过4%,在浓缩牛奶蛋白粉、稀奶油、厚乳、炼乳、夸克奶酪等领域从研发到生产均在国内走在前列。塞尚乳业拥有200多项专有技术,申请专利44项,其中发明专利24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项。

  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技术动能。自治区组织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核心种源等6个领域26个方面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依托科技计划项目开展枸杞功能产品研发、优质奶牛健康养殖与高效扩繁等农业研发计划项目40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30项。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宁夏农产品高品质的背后,除了自然资源禀赋外,更有种业创新加持。宁夏持续推进自治区育种专项实施,抓好13个农业特色产业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推动育种和扩繁体系深度融合。

  在育种示范县、示范企业、专家团队共同努力下,宁夏种业“好戏连台”:宁夏大学参与发现的农作物主效耐碱基因AT1,首次揭示作物耐盐碱的分子机制,入选年度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宁夏农林科学院成功建立水稻小麦高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首创马铃薯育种全流程数字化系统……

  近3年,宁夏累计通过自治区审定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达86个,区内自育品种占比66.3%。畜牧业育种也有新突破:创建国家级核心育种场6家,组建核心种群8500头(只),建成中国(宁夏)良种牛繁育中心1家,培育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核心育种场15个,自主培育的“宁京一号”种公牛基因检测育种值达3977,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组建滩羊双羔品系和生物育种核心群3817只,双羔率达60%以上。

  “这是‘明星牛’展示墙。编号173207这头,线性鉴定评分达81.2,产量数据在所有牛中表现优异。”在灵武市塞上牧源牧业有限公司优质后备奶牛克隆繁育示范基地,记者看到了这样的特别展示。这些“明星牛”经过多次筛选,最终成为可供克隆的优质后备奶牛。

  2023年1月,3头采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复制的高产长寿奶牛在塞上牧源出生。这是我国首次采用克隆技术对现存群体中终生产奶量高于100吨的优良荷斯坦奶牛个体进行种质复原保存及良种繁育。首批移植的120枚克隆胚胎,初检妊娠率达到42%,200天以上在孕率达17.5%,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的成功,是塞上牧源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合作推进奶牛胚胎移植技术与克隆技术研发的成果,为实现我国良种奶牛培育和良种自主可控奠定了基础。

  在创新动能推动下,2023年,宁夏全区一产增加值428.1亿元,增长7.7%,增速居全国第2位。

  新模式:推动农业智能化信息化升级,提高全产业链效益

  ——全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2.5%,“六特”产业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2600亿元

  在平罗县玖倍尔5G智能化牧场,记者透过玻璃看到,一头黑白相间的奶牛正悠然自得吃着饲料,腹下的机械手臂有条不紊地完成奶头清洗、按摩、消毒、烘干、挤奶全过程,采到的鲜奶通过管道进入制冷缸,遇到不合格鲜奶还会自动识别分流到留置桶。采奶完毕后,在等待区排队的另一头奶牛便主动过来“接班”……

  “这一过程全程密封,无人工参与,‘机器人’可24小时全天候挤奶。数字化自动挤奶设备使人工成本降低50%,奶牛产奶量提高10%。”公司顾问杨玉龙说。此外,他们还通过5G智能农机推广示范平台,实现了精准繁殖监测系统、智能体况评分系统、自动清粪系统和智能分隔门、智能牛体刷等一系列智能系统和装备的应用。

  公司还联合多家机构研发了国内首套5G无人驾驶智能饲喂系统,采用不同物料不同料仓,结合配方输入系统,只需设置投料时间、推料时间等参数,机器就能“自己”完成投喂、推料、清料等流程,做到饲喂配料精准性、无人化,能有效节省人工和原料。

  通过应用5G、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改造后的宁夏农业展现出全新风貌,智慧农业、农业工厂等新业态新模式竞相发展,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全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达38%,居西北第一。

  如今,越来越多的数字农业场景在宁夏应用——推进产业大数据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形成涵盖奶牛等8类产业的“统计一张图”;推进温棚智能环境监测、病虫害监测、环境自动控制、质量安全监控、采后商品化处理等数字应用技术与智能装备普及,推广露地蔬菜数字园区建设;数字赋能“三个百万亩”高效节水农业工程,开展“互联网+”高效节水试点建设,累计完成大田智能灌溉1000万亩。

  同时,积极推进5G未来牧场建设,探索奶产业绿色可持续养殖新模式,全产业链数字化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建设有规模化养殖场1509家,奶牛、肉牛、滩羊规模化养殖比例分别达到99%、52%、57%。创建国家和自治区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342个,建设智慧牧场98个。全日粮混合投喂精准率达95%以上,奶牛成母牛305天产奶量达12吨以上,育肥牛日增重1.5公斤以上,滩羊两年三产达85%、繁殖率120%。

  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带来经营方式的调整,农业社会化服务近几年在宁夏快速发展。

  在灵武市宁夏绿先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刚利用物联网远程系统向记者介绍公司“数字农业无人农场”情况:“我们在330亩地上装了59个传感器,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只需操作鼠标或手机就能对农场设施装备远程控制,设好系统一键启动,农机就自动作业了,目前在七项作业中能完全实现‘无人化’。”

  绿先锋倡导的“生产托管+智慧农业”服务模式,如今已覆盖灵武近半耕地,去年实现水稻种植每亩节本增效224.42元,社会化机械服务16.8万亩次,病虫草害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10.5万亩次,解决了小农户种不了、种不好、种了不划算的问题。

  同时,他们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创建宁夏农业机械智能化生产技术创新中心,研究无人化、智能化农机装备和产业化集成、农机农艺融合等技术,目前已取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

  “宁夏耕地面积不大,但三大主粮全程机械化率已经超过了95%,我们有望从全程机械化向智能机械化提档升级,实现弯道超车。未来的农业,应该是土地规模化、农机智能化、管理数字化、种植标准化、效益最大化的现代农业。”王刚对此信心满满。

  近年来,自治区持续推进集约化、标准化、绿色化、智能化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深度融合。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突破1500家,组建“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联合体296个。

  宁夏通过农业智能化、信息化升级,推动农业产业补链、延链、优链、强链,实现农业生产物质装备条件全面提升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持续提高。2023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967.2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2.5%,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等“六特”优势产业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2600亿元。

  新产业:突破资源约束瓶颈,拓展生产边界和发展空间

  ——深化“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推动农业生产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

  “宁夏耕地资源少,农业发展空间受限。”在走访中,记者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感叹。同时,宁夏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过程中,对农业绿色发展更是提出了明确要求。

  如何科学合理利用土地是宁夏农业发展绕不开的课题。突破生产边界、拓展发展空间,宁夏正通过科技创新走出一条特色新路。

  在永宁县凯盛浩丰智慧农业产业园,记者站在十几阶高的台阶上透过巨大玻璃窗向内望去,一眼望不到边的智能温室内种着密密麻麻的番茄植株,底部是无数列种植槽,每列长达百米,种植槽上方吊起的枝蔓上挂着一串串红彤彤的小番茄,十分惹人喜爱。

  “这里种的是从法国引进的番茄新品种,又红又甜成串长,整个植株能长15米~18米高,每周长30公分,长一节设备就转动一次,成熟的番茄串下降到同一采摘高度,新长的藤蔓上移,见光就节节高。”公司技术主管刘云云说。

  这个全国领先的半封闭式智能温室,是深化东西部协作的成果,总占地面积130亩,其中温室面积约86亩,可种6万多棵植株。温室采用环境智能调控、精准水肥循环等技术,通过手机操作提前设定的技术策略,能实现对生长要素的精准控制。

  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个温室建在戈壁滩上,没有占用耕地,园区装配了光伏组件,可实现农光互补,做到了绿色节能。温室内番茄能全年无间断采摘,去年每平方米产量超过60公斤,总产量3000吨,总收入2600万元,生产水平居全国前列。

  距离凯盛浩丰70公里的宁夏蓝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这里通过深化“闽宁协作”,引进宜盐碱养殖的渔业品种,进而在盐碱地上走出了一条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看看这池南美白对虾,每只都比手掌长。”蓝湾公司现代化水产养殖车间内,企业负责人强佐洲从养殖池捞上一网虾向记者展示。全封闭车间内分两列建造了10多个养殖池,每池深约2米、半径4米,通过微滤机等设备实现池水流动和循环使用。公司养殖中渔业物联网生产自动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在西北盐碱地开展海水淡化养殖并不容易,这是一条从无数次试验和失败中摸索出的道路。公司与中国科学院、福建宁德师范学院等机构合作,从宁德调运大黄鱼苗种进行淡化养殖试验,实现了海鱼陆养新突破;与清华大学团队开展固化微生物水质调节技术研发,努力攻克西北盐碱地区南美白对虾设施养殖中水质不稳定等问题。

  目前,公司已成为西北最大的海鱼陆养、南鱼北养基地,其中南美白对虾单位立方水体产量达40斤(3茬),实现收益增效25%以上、节水30%以上等攻关目标。公司拥有7项发明专利,每年投入研发费用占比超过8%。

  在宁夏,通过科技研发攻关盐碱水质改良调控技术和绿色养殖技术,充分利用盐碱荒地资源,发展以渔改碱、以渔治碱等模式,可实现单棚单季效益5万~6万元,将废弃闲置的盐碱水土变成可种、可养的“鱼米绿洲”。

  打破资源约束瓶颈,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关键靠人才。“缺乏科技攻坚力量是宁夏农业的最大短板,我们存在着农业科研机构少研发能力弱、农业科技型企业少创新能力弱、科研人才供给不足缺乏领军人才等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科学技术处处长杨发深有感触。

  “补短板,一靠内育,二靠外引,三靠强体系。”杨发说,一方面组织区内农业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科技型企业和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开展联合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另一方面高水平建设东西部科技合作引领区,打造农业对外开放新高地,同时持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