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6版:版名:农田建设 日期:20240807
江苏省举办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内业数据审核与成果汇总技术培训 发布7项高标准农田建设地方标准 高标准农田助力粮食增产丰收 农田高标准 种粮降成本 编者按 黑龙江:汛情之下高标准农田“显身手” 湖南南县:良田配良技,丰收有底气 河北邢台任泽区:农田升级,旱涝无忧
  006版:农田建设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江苏省举办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内业数据审核与成果汇总技术培训
· 发布7项高标准农田建设地方标准
· 高标准农田助力粮食增产丰收
· 农田高标准 种粮降成本
· 编者按
· 黑龙江:汛情之下高标准农田“显身手”
· 湖南南县:良田配良技,丰收有底气
· 河北邢台任泽区:农田升级,旱涝无忧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08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河北邢台任泽区:农田升级,旱涝无忧

闫丽静 尚子琪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金平

  驱车行至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放眼望去,绿油油的玉米正茁壮成长,已有1.5米高,田间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县,任泽区全域耕地面积45.6万亩,小麦、玉米常年播种面积稳定在77万亩。

  2024年的任泽,直到7月才迎来雨季。若是在以前,雨水迟迟下不来,必将影响当地农业生产。但2011年以来,任泽区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让越来越多的“望天田”变成了“高产田”。

  

  旱涝有方

  农民不再“望天收”

  曾经的任泽,到处是田埂土路,每到农忙时节,农机车辆下地作业难,农业生产效率不高。“高标准农田,‘高’在哪里?建成之后跟现在有什么变化吗?”在高标准农田推进之初,农户们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任泽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贾峰给出了解释。

  自2011年起,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任泽区累计实施了21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共建设高标准农田36.8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80%。此外,任泽区也十分重视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在全区大力推广节水灌溉项目,亩均节约用水量20立方米左右,也简化了田间管理,重点节约了灌溉用工工时,每亩地浇一次可节省用工费30元。

  “眼前这片高标准农田有1800亩,你看地里的那些设备!”循着贾峰手指的方向,绿意盎然的田野阡陌纵横。据他介绍,从2018年起,任泽区亩均投资800元至1500元,更新机井水泵、泵管等设施,安装田间喷灌等小型设备,有效提升了灌溉效率,实现了高效节水。截至目前,任泽区实现节水灌溉面积3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例近八成。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的完善,解决了旱地灌溉问题,农户再也不用“等雨来”,只需要依照季节时令播种作物,省心多了。

  任泽区澧湾农作物种植合作社的种粮大户赵孟辉以他种植的小麦为例:“这个旱期这些喷灌设备帮了大忙。土渠变成光面渠,田里建了提灌站、出水口。浇水时,1个人就能管1500亩小麦,再也不用没日没夜地守着了。”赵孟辉告诉记者,喷灌不仅耗时短且作业时间灵活,可以根据土壤墒情灵活调配,亩均灌溉用水由60立方米降至30立方米以下,小麦种植成本每亩减少200多元。

  当前,任泽区正处于雨季,防范农田内涝仍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我们组织储备并维护应急排涝水泵60台套,确保涝灾发生后第一时间投入排涝,确保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贾峰介绍说,任泽区还组建了大田农作物、蔬菜、畜牧养殖、农村基础设施等4个救灾专项小组,安排相关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养殖场(户)开展现场指导,做好灾情统计、技术指导、资金争取和督导协调等工作。

  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有效增强了农田抗灾减灾能力。近年来,任泽区农田受灾面积显著减少。据统计,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的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能够实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目标。

  

  科学管理

  高标准带来高效益

  抢农时、赶进度,今年任泽区夏粮丰收、小麦增产,全区秋粮播种面积约39万亩。目前,秋粮长势总体良好,各地各部门正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

  眼下,玉米进入管理期,也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期。在赵孟辉的高标准农田里,成片的玉米长势喜人。伴随着一阵阵旋翼转动的声音,农用植保无人机在操作人员的控制下腾空而起,在玉米地上空来回穿梭,一道道“药雾”均匀喷洒在田间。

  “建成高标准农田后,土地集中连片了,一台无人机一天能喷洒农药1000亩到1500亩,效率比以前大大提高了。除此之外,通过水肥一体化和高空昆虫控诱设备,基本实现了田间苗情、病情、虫情、墒情的监测和施肥灌溉的控制。”赵孟辉高兴地说,原来浇地得自己花钱安装水泵、扯管子、雇人工,现在建成了高标准农田,政府把井打好,配备有水泵,再加上先进的喷灌设备,一个人就能管理好一大片田,省力又省钱。

  “目前,我们计划在澧湾农作物种植合作社的南边,建设一个核心示范区,位置大概在西固城镇路一、路二、路三村,推广使用地埋自动伸缩式喷灌、指针式喷灌、智能灌溉机器人等更先进的喷灌设备,让农户在手机上就可以实现灌溉操作,还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水流量大小和速度、喷头高度和角度等,进一步提升智能化水平,提高农田管理效率。”任泽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办公室负责人李鑫表示。

  

  地力提升

  让“粮田”变“良田”

  除了解决灌排难题,方便田间管理外,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田间道路的建设,让外地客商能够直接到田间地头收购,减少了流通环节的交易成本;耕地地力的提升,可以充分发挥复合种植的优势,增加了亩均收益,这些改变都增加了农户们的种植效益。

  “以前麦子收了以后要拉去晾晒,等播种完了再拉到收购点卖掉。”家住任泽区任城镇北甘寨村种粮大户武书申种了200亩地,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与之前自己开车送往收购点相比,现在收购商直接来到田间地头,这一车粮食大约能省20块钱油钱。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有看得见的水渠、道路,也体现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方面。”在任泽区一家合作社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里,一簇簇饱满密实的豆苗映入眼帘。“这种‘2行玉米、3行黄豆或4行玉米、8行黄豆’的高矮间作种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玉米边行效应和大豆固氮养地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从而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稳产增收目标。”贾峰告诉记者。

  高标准农田项目区通过增施生物有机肥,改善了土壤理化性,提升了耕地质量,再进一步配合翻耕深耕、秸秆还田、新技术品种引进推广等工程农艺措施,效果显著。据任泽区农业农村局预计,小麦、玉米亩均将增产100余公斤,按2.5元/公斤计算,亩均增产效益250余元。

  今年以来,任泽区积极推广复合种植,全域共完成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1.2万亩,下一步将继续采取良种、配方施肥、适度密植、科学控旺、适时收获等农技措施,助力农业提效、农民增收。

  农田建设标准高了,土地产出提高了,种地收入也增加了。当“望天田”变成“高产田”,农民动起来,农田也忙起来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势头势不可挡。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