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1版:版名:要闻 日期:20240807
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绚丽色彩 太乙村蝶变有三招 图片新闻 四川上半年农产品进出口额同比增长49.9% 辽宁省农科院科技助力农业防灾减灾 积蓄振兴动能 发挥好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
  0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 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绚丽色彩
· 太乙村蝶变有三招
· 图片新闻
· 四川上半年农产品进出口额同比增长49.9%
· 辽宁省农科院科技助力农业防灾减灾
· 积蓄振兴动能
· 发挥好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08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积蓄振兴动能

——青海乡村振兴学院培训“三农”干部综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如今,位于青海大学校园内的青海乡村振兴学院涌动着一股学理论、提素质、强能力的学习热潮。

  今年3月25日,经过前期的精心筹备,青海乡村振兴学院在青海大学挂牌成立。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关键节点,在加速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的重要阶段,省级层面成立乡村振兴学院正当其时。

  自开班以来,学院着眼“三农”领域新模式、新业态、新品种、新技术,高标准开展教学培训,综合运用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互动式等方式,帮助学员熟悉政策、开拓思路。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千余名来自全省各市州“三农”领域的主要负责人和基层干部经历了一次精神的再洗礼、专业的再夯实、能力的再提升。

  

  创新性,让培训“高开高走”

  为什么要成立一所省级乡村振兴学院?

  全面建设现代化高原农牧业,时不我待。立足当下,抓紧培养选拔一批敢担当、重实干、善作为的“三农”干部,不仅是全省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紧迫的现实需要。

  正如在首期培训班上,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讲话时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培养一批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生力军,在青海大地上写好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带着这样的“初心”,青海乡村振兴学院应运而生。

  “创新是学院的亮点,也是办好培训的关键。”青海乡村振兴学院常务副院长洒威介绍,学院培训的主体对象是“三农”领域的各级领导干部、村“两委”干部、驻村干部和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基层农技人员等。为了能让培训内容入脑入心,必须不断求突破、求创新。学院自创立之初,就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教学方法,力争“高开高走”,持续发展,打造成为青海乡村振兴的亮点品牌。

  “与专家面对面交流会”“现场教学”“经典案例解读”……点击自开班以来的“关键词”,创新之风扑面而来。在教学模式上建立“理论+实践、教学+讨论、课堂+现场、线上+线下”的四位一体培训模式,采取课堂讲授、专题报告、讨论交流、现场研学、线上教学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

  “这样的培训很解渴!”来自贵南县森多镇鲁秀麻村的第一书记肉增当周表示:“原以为这样的培训课程会枯燥乏味,来了以后才发现,课堂生动,教学新颖,灵活多样,老师们讲的课程也很实用。”

  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结合参训人员特点,设置粮食安全、党建引领、资金管理、作风建设、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16个专题课程,培训内容涉及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解读、乡村振兴主要政策以及省内外典型案例分析、特色产业发展、乡村特色文化等,涵盖了乡村振兴工作重点、热点。

  开班以来,省级领导、相关厅级干部上讲台讲业务,为学员们做好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青海省产业创新平台专家学者们围绕全省各地特色产业发展,为学员们传经送宝;浙江省委党校教授通过解读“千万工程”经典案例,为学员们送上了一场场丰盛的思想盛宴……

  

  专业性,让培训更具“含金量”

  为什么要把乡村振兴学院安排在一所省级高校?

  究其原因,这与省里的产业布局不无关系。2013年青海省明确将牦牛、藏羊、油菜、青稞、马铃薯、蚕豆等特色产业纳入高原特色产业体系,依托青海大学专业的学科优势资源建立了省级产业技术转化研发平台。在这里设立一所乡村振兴学院既能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人才资源,又能发挥青海大学的学科优势。

  要让培训走深走实,必须突出专业性。通过针对性的培训,让各级干部进一步提高本领、激发斗志,破解“想干不会干”的难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序实施。

  6月27日晚上7时,青海大学智慧大厦一楼的学术报告厅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全省驻村第一书记省级示范培训班与专家面对面交流会如期而至。

  “教授好!我们村是一个纯畜牧业村,今年以来牛肉价格大幅下跌,极大地影响了群众养殖的积极性,我想请问一下牦牛方面的专家,这个时候是继续坚持,还是转型发展?”一开课,来自门源县西滩乡纳隆村的第一书记阿怀金便首先提出问题。

  “全国100斤牛肉中只有3到5斤牦牛肉,从这个比例我们不难看出牦牛肉的稀缺性。牦牛肉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也是青海的特色产业,我的建议是坚持做好牦牛肉。”牦牛产业平台首席专家刘书杰回答。

  “教授,我们村想建设一个饲草加工车间,您有没有好的建议?”“产业选择难、乡村振兴定位难,该如何破解?”“针对你们村的情况,建议尝试种植蚕豆,我们也有适应于高海拔地区种植的品种……”课堂上气氛热烈,学员们将疑惑一一道出,专家教授们倾囊解答。

  “专家‘面对面’是咱们学院的亮点课堂,每次都会拖堂,很多学员都意犹未尽。”洒威说,为了能把课堂延长,从一开始就建立了学员和专家的联系机制,现在往期学员经常给各位专家们打电话,咨询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洒威介绍,除产业平台的首席、专家以外,学院还会聘请青海省委党校、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省内外高校、科研单位“三农”领域专家学者,邀请省直相关部门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优秀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经营能手等具有乡村振兴实践经验的讲师,纳入学院师资库,并动态调整。

  

  实用性,让学员“学以致用”

  为什么这所学院深受广大学员喜爱?

  充实的学习之余,交心的组织研讨,提高了广大学员的参与性,智慧的火花在碰撞中产生,工作的思路在交流中明晰。

  第一书记这个群体既是做兴产业的引领者,也是促振兴的实干家。6月4日,全省驻村第一书记省级示范培训班在青海大学顺利开班。来自全省8个市州39个县的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及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部门业务骨干汇聚一堂,开启了一段“学与思”的旅程。

  “本次培训针对全省39个脱贫县驻村第一书记,以去年以来未参加过省级培训的第一书记为主,同时考虑‘321’示范村、苏青协作示范村第一书记,适当安排农业农村部门业务骨干参加。共举办4期,每期100人,共计400人。”青海省农业农村厅人事处副处长韩枫介绍。

  “能够参加一次脱产学习并不容易,很多人都是带着工作中积攒的各种‘疑难杂症’而来,希望能够在这次培训时找到‘治病药方’。”这是众多学员的心声。

  化隆县雄先乡其大吉村第一书记李婷婷说:“从去年驻村到现在正好一年,对村情民意的调查基本结束,就在我们考虑下一步如何发展时,省里安排了这次培训,既有专业的理论讲解,又有实用的建议指导,安排得很及时。”

  “我们村地处海拔2800米的山区,一直以种青稞为主,培训时我请教了相关专家,是否可以尝试其他作物种植,实现可持续的产业化发展?”李婷婷的疑惑在和专家面对面的交流会上得到了明确的答复。“一方面可以尝试种植蚕豆,一方面可以探索建设马铃薯种薯基地,这样实用的建议让我对下一步工作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学而有思,学以致用。围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乡村振兴的热点问题,学院还安排了不同特色乡村的现场教学,让学员们受益匪浅。

  一个先进村,就是一本优秀教科书。6月27日,省级示范培训班第四期第一书记培训班上的百名第一书记走进海东市互助县麻吉村,详细了解该村以打造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为抓手,走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成功经验,感受从“穷沟沟”到“富窝窝”华丽转变,收获诸多启示。

  自开班以来,广大学员不仅坐在教室里汲取着“三农”知识,同时也通过下镇村、入园区,当面问、会上谈,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一路议,在实地观摩中近距离感受全省“三农”发展脉搏,了解农情、理清思路、鼓舞信心。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