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400余亩的现代化设施蔬菜基地生产出第一批蔬菜,总容量5万吨的两座梨果冷库即将建成投入使用,全自动生产线上一盒盒牛奶鱼贯而出……从传统农业到现代产业布局,河北省邢台市威县正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威县地处古黄河、古漳河长期泛滥淤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区,土地沙化严重,曾是棉花种植大县,但用当地农民的话说,“一亩地一年累到头也就挣千八百块钱。”而种植花生、红薯等作物产量较低,也没有什么效益。
近年来,威县针对传统农业低产低效的问题,突破“地下没矿藏、地上没资源”的瓶颈制约,把沙化土地开发作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抓手统筹规划产业布局,着力推动减棉花,增林果、增蔬菜、增饲草、增畜禽“一减四增”。通过持续调整产业结构,目前全县已发展10万头奶牛、10万亩饲草、10万亩优质梨、10万亩葡萄和10万亩瓜菜“五个十万”特色产业集群,彻底改变了过去“冀南棉海”一棉独大的局面,农业产出和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我们认为首先要一体推进产业布局,避免布局凌乱,不成规模。”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赵晓飞说,在产业园建设中,威县全域制定发展规划,结合地域原有特色种养基础及实地检测、试种试产、专家论证等综合研判,沿西沙河规划10万亩高效梨果和10万亩优质葡萄发展带,沿106国道规划打造设施蔬菜经济带,沿金沙河规划建设畜禽产业带。
县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主任马亮介绍说,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为强力助推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园创新服务,探索了园区一体管理、项目一体招商、土地一体流转、资源一体整合、智力一体引进、产业一体发展“六位一体”运行机制,并通过发挥政策资金的“酵母”作用,着力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推进标准化生产,打造地域品牌,破解了园区跨区域管理难、涉农力量整合难、项目落地规范难、发展质量保证难等问题。通过这一机制,产业园在乳业发展中曾创造了1周之内完成审批、15天流转土地4000亩、100天进牛的“行业速度”。
目前,园区在引进君乐宝集团发展乳品加工的带动下,累计投资近70亿元,建成规模奶牛牧场14个,其中万头奶牛牧场7个,是亚洲最大的万头牧场群,实现年产鲜奶44万吨,2023年奶业总产值达到47亿元。
存栏13000头奶牛的威县乐源君邦牧业(君乐宝第二牧场)日产鲜奶达到200吨左右。在万头奶牛的管理中,牧场给每头奶牛建立了电子档案,并佩戴耳标,通过“千里眼”随时监测奶牛体温。工作人员在电脑屏幕上输入奶牛编号,该头奶牛的品种、出生日期、胎次、照片和泌乳曲线等信息就会立即显示出来。而且,通过奶牛腿上安装的计步器,系统可及时发现活动量出现异常的奶牛,并向工作人员作出“报警”提示。这样,万头牧场在只需少量员工的情况下即可实现高效运转。
配合奶牛养殖业发展,产业园依托饲草种植加工龙头企业,与规模牧场开展战略合作,大力发展玉米、苜蓿草等标准化饲草种植。2023年全县年饲草播种面积达到10余万亩,年产优质饲草40万吨以上。
在西沙河流域,产业园通过多年着力引进新品种、依托大户示范带动而发展的优质梨发展到10万亩,高标准建成现代化梨园230多个。2023年,“秋月”“新梨七号”“雪青”“红香酥”等四大品种梨果总产量达到17万吨,产值超20亿元。而在葡萄产业集聚区,产业园通过品种引进、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产业持续迈向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县共种植维多利亚、阳光玫瑰、夏黑等10余个葡萄品种,年产量15万余吨,总产值达到12亿元。
今年,位于方家营镇孙家寨村总投资1.2亿元的数字农业产业园设施蔬菜一期项目正式开始运营。数字智能连栋温室、数字农业育苗温室、订单农业日光温室以及农产品冷链分拣包装车间等配套组合,为当地和周边蔬菜种植、包装、分拣、初加工和深加工全链条发展做出新示范。
目前,在梨、葡萄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基础上,针对梨果产业链条短,果农只能被动接受地头价的情况,产业园正在梨果产业集聚区投资建设大型冷库,并计划在冷库旁边建设加工园区,引入企业发展水果精深加工。
“产业增效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农民增收。”赵晓飞说,在产业园建设中,威县把握产业发展“262”比例构成,即龙头企业占20%、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占60%、分散经营占20%。通过龙头牵引带动,合作社辐射拉动,园区引导广大分散农户投身到主导产业中,让农民实实在在地享受产业带来的增值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