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5版:版名:三农论坛 日期:20240803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加快落实共同责任 以县域为主体推进乡村振兴 从回流到回嵌:返乡人员变返乡人才的山西探索 建立健全山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征稿启事
  005版:三农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加快落实共同责任
· 以县域为主体推进乡村振兴
· 从回流到回嵌:返乡人员变返乡人才的山西探索
· 建立健全山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征稿启事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08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从回流到回嵌:返乡人员变返乡人才的山西探索

山西省农业农村厅调研组

  发挥人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有效激发乡村社会的内生动力,需要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做好人才资源的培育与运用工作,让更多有志于乡村的优秀人才能够在实干奋斗中发挥作用,以推动乡村振兴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人。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新型城乡关系的变迁中,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山西省出现返乡人员增多的趋势。

  人员不全是人才,但人员可以成长为人才。相较于经济发达且吸引较多人才流入的东南沿海地区,山西省作为经济发展较缓慢且流入人才偏少的省份,如何将返乡人员引导培育为返乡人才?如何吸引、留住返乡人才?返乡人才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结合现代化进程中“人”这一要素在城乡间流动的历史过程和现实情况,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山西省利用建设乡村的“硬”举措和促进人才振兴的“软”举措,推出一系列接地气、小而精、手把手的举措,用大格局引人、用好平台育人、用活机制用人、用优服务留人,促进村和人二者之间形成“双向奔赴+良性循环”的效果,将返乡人员变人才,从而促进人才建设乡村。

  

  变返乡人员为返乡人才的政策举措

  在应对风险挑战时,农村要充分发挥“蓄水池”的作用。一边是包容返乡人员的农村,一边是选择返乡的农民,如何让农村成为农民待得下去、发展得起来的地方,如何让返乡农民变成有所发展、对乡村有所贡献的人才,从而使乡村振兴和人才振兴形成良性循环是一个老话题,也是近些年乡村返乡人员增多带来的新挑战。

  返乡人员中有一些是有所成就的人才,留住他们是人才振兴的重要一步。但是,还有很多返乡人员是回家寻找新就业机会的普通农民。如何提高他们的素质、变人员为人才,不仅要保证他们生存的后路,还要有序引导返乡人员成长为返乡人才。一方面,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不是大拆大建,很多乡村也不具备大拆大建的能力和资源。对很多资源禀赋一般的村庄而言,真正从农民角度出发,才能让村民感受到可以在村里待下去的温度。另一方面,用筑牢产业基础、搭建坚实平台、优化返乡入乡创业就业服务、激发农村创业创新潜力等措施,使返乡人员有发展。再有,在“全面”上做文章。注重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着重吸引和培养有资金积累、技术专长、市场信息、经营头脑和创业激情的领头人,培养一批以公费农科生为主要群体的定向人才。

  总结来看,山西省主要的做法特征可以提炼为:“软硬兼施”,以小见大。所谓“软硬兼施”,就是一边建设农村,一边发展人才,在硬件上既要保护好后路,让返乡人员在农村待得下去,也要将后路作为前进的大路,让返乡人才有发展机会;在软件上通过各项措施,既提升返乡人员的整体素质,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又让人才成为带头人。所谓以小见大,是指在软硬兼施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根据资源禀赋,从小做起,逐渐摸索,慢慢积累,做成精品和典型。

  

  返乡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和要求下,人才不仅是有技术或者学历的人员,不仅指主要以品德高尚为特征的能人,也不仅指经济上的能人。在“全面”二字的要求下,人才振兴,振兴的是全面的人才,是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基本服务、乡村治理等方面所需要的人才,从而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在“全面”的要求下,山西省返乡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途径也是全面而融合的。一方面注重传统和现代相融合。农业是传统产业,同时又不断被新科技加持;农村变动发展,是传统和现代相融的熟人社会;农民的一些传统思想,在社会变迁中又不断受到新观念的影响。比如在乡村治理中,很多地方将现代的、城市的理念和农村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注重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对于物质资源禀赋相对较差、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的地区来说,如何以精神富足反过来促进物质富裕,是一条新的发展路径。尤其对于山西这个历史文化大省而言,既可以将精神转化为物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可以用精神带动物质,为产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近些年,很多地区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用精神带物质,实现了二者共同富裕,也带动很多返乡人员成为文化人才,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此外,还要在小技术切口中找大作用。例如山西“蒲韩乡村”的发展历程,从技术培训入手,逐渐进入到妇女生活、乡村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形成了“小而美”的产业和生活。在这个过程中,组织者用到了很多精微的技术,从技术入手,影响了乡村的方方面面。

  

  返乡人员成人才的“雁阵效应”

  人、地、钱是农村发展最重要的三个要素。从三要素流动和城乡发展的历史来看,可以说一段时间以来“三农”问题的困境就在于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从农村大规模流出。尤其是人的流出,不仅是一个要素流出那么简单,还可能会导致农房闲置、耕地撂荒、老龄化、教育资源流失等一系列问题。从这个逻辑看,农村建设的关键也是三要素的逆向回流,尤其是人这一要素的回流。因为人的回流不仅是单纯的人在空间上返乡,他们是劳动力、人力资源,也意味着人脉、技能、思维等与人相关的资源回流。更进一步来看,要素回流还可以带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形成良性的乡村治理或者发展,带来房屋、环境、教育等方面的重建,使村庄发生一系列变化和反应,从而使要素从回流到回嵌。

  第一,要素回流,“雁阵”助力全面振兴。一是示范的带动性。当下农村仍保留了乡土传统中熟人社会的特性,返乡人员的行为举止会形成示范效应。例如在山西晋中市活跃着一个年轻的组织,全国首个“青年农民联合会”——晋中市青年农民联合会,联合会中的青年农民群体用共建、共享、共赢的新思维助力乡村发展,他们形成的集合效应不仅自己创收,还带动其他农民增收,同时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年轻组织,还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形成1+1>2的效果。二是反哺的黏着性。所谓反哺,不仅是指道德意义上农村养育了一些人,返乡之后就要为乡村作贡献,还指人员返乡后能够重新恢复土地价值、带来教育资源、促进乡村文化价值发展,使乡村的整体价值秩序得到恢复和重建。

  第二,回嵌乡土,重塑农村完整性。首先,回嵌是回流的深入、统合和新效应。比如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店上镇小南清村的一位返乡人才,利用乡土社会中的熟人社会秩序,发扬传统美德中的尊老习俗,利用一些小事情改变了整个乡村的精神风貌,使乡村在一点一滴的小幸福中发生大变化。其次,通过乡土回嵌我们发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和推进,在尊重农业农村现代化共同规律和世界趋势的基础上,具有基于我国国情、农情的中国特色。

  人这一要素从回流到回嵌乡土的作用提醒我们,乡村的现代化模式是更具包容性的,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切实践。现代化不仅只是城市的单一繁荣发展,更是乡村社会的重建和城乡的融合。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