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5版:版名:文化大院 日期:20240801
“乡村文化+”激活农文旅资源 扎根草原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二十四节气,两岸共传的文化瑰宝 第十三届村社BA篮球赛总决赛将在江苏昆山举行 山东曲阜市 “灯火蓼河里”文旅商综合体点亮夜生活 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唱响“啰儿调” 传播新思想 陕西周至县 全国夏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启动 图片新闻
  005版:文化大院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乡村文化+”激活农文旅资源
· 扎根草原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 二十四节气,两岸共传的文化瑰宝
· 第十三届村社BA篮球赛总决赛将在江苏昆山举行
· 山东曲阜市 “灯火蓼河里”文旅商综合体点亮夜生活
· 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唱响“啰儿调” 传播新思想
· 陕西周至县 全国夏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启动
· 图片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08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扎根草原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牟汉杰 见习记者 蒋若晴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盛夏时节,广袤的北疆大地上牧歌悠扬,内蒙古自治区各地的乌兰牧骑队员们用歌声唤醒宁静的草原。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一年一度的“乌兰牧骑月”文化惠民活动落下了帷幕。在过去一个月间,全区各支乌兰牧骑队伍带着“学、创、演”优秀作品奔走在草原各地,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基层群众送去欢乐和文化的滋润。

  “乌兰牧骑”是蒙古语,意义是“红色的嫩芽”,后来也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他们是小型、流动、综合性的文化工作专业队伍,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文艺宣传的一面独特旗帜。区直属乌兰牧骑党支部书记、团长邢力莉告诉记者:“如今的乌兰牧骑队伍几乎遍布了内蒙古各个地区。我们是区直属乌兰牧骑,每个市区有市属乌兰牧骑,基层旗县也有自己的乌兰牧骑队伍。现在全区有100多支队伍,每年进行文化惠民演出万场以上。”

  走进区直属乌兰牧骑的排练室,队员们正在演练最新编排的器乐合奏《奔腾北疆》,这是一首由小提琴和蒙古族传统乐器马头琴和谐共奏的曲目,器乐部负责人云帅介绍说:“马头琴是我们内蒙古传统的民族乐器,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马头琴和交响乐相结合,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我们扎根草原,以文艺启蒙草原儿女;我们一心一意,努力使牧区焕然一新;我们是文艺轻骑兵,我们是人民的乌兰牧骑。”1957年6月17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支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宣告成立,自创的《乌兰牧骑之歌》传唱至今,乌兰牧骑“不漏掉一个蒙古包,不落下一个牧民”的优良传统也随着歌声传承下来。

  “新时代演出的条件和设施变好了,但我们乌兰牧骑的职责没有改变,在草原百姓心中的地位依然是‘我们的乌兰牧骑’。”区直属乌兰牧骑副团长白岚自豪地说,每年乌兰牧骑队员们都会走进内蒙古基层各地进行上百场演出,在演出间隙,队员们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了深厚情谊。

  “90后”包蕊是区直属乌兰牧骑队伍中的年轻队员,当被问起奔赴各市区演出时发生的故事,她记忆犹新:“在我们去阿拉善盟演出的途中,有一位牧民的卡车翻倒在路边,马群也走散了。当时男队员们立刻上前帮忙扶卡车,女队员们去找走丢的马匹,大家都尽力帮牧民解决困难。”

  “订单式”是乌兰牧骑文化惠民活动最大的特点。“锡林郭勒盟的群众更喜欢蒙古族长调和舞蹈;驻边牧区的战士们多才多艺,常常跟我们互动表演;还有一些地区的群众喜欢传统戏曲二人台。”邢力莉介绍,队员们充分发扬了乌兰牧骑“一专多能”特点,提前了解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来调整节目单,灵活调整、适当增加演出节目,真正让基层群众享受到最新文化成果。

  多年以来,全区各乌兰牧骑着眼于内蒙古多元一体的历史文化、辽阔壮美的自然风光,以充沛的感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创新推出歌曲、舞蹈、小戏小品、曲艺、器乐演奏等作品1987部,其中原创作品占84.5%,充分展示了“红色文艺轻骑兵”的风采。

  壮阔的草原风光和农牧生活的劳动体验让队员们的创作有了泥土味、芳草味。近年来,乌兰牧骑持续开展“学·创·演”活动,提升文艺创作能力,各支乌兰牧骑与时俱进、结合当地实际,内蒙古大地上涌现出了一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艺作品,让乌兰牧骑扎根在农牧区群众心中。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