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书屋搬进菜市场,会是怎样的景象?近两年,四川省成都市陆续建成并开放50多家菜市书屋,不仅让商家、市民不出菜市就有了读书的好去处,也让菜市场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平添了几分书香,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菜市场里熙熙攘攘,读书却需要沉心静气,二者看似南辕北辙、完全不搭,但仔细想来,菜市场满足的是口腹之欲,读书则是在享用精神食粮,同样是“充盈”自己,搭配在一起似乎又有了几分合理。问题在于,真的会有人去菜市场读书吗?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恰恰体现了菜市书屋的温情之处。在菜市之中建书屋,菜场商贩和他们的子女成了最直接的受益者。一些商贩既要起早贪黑做生意,又要照顾子女,只能将孩子带到菜市场来学习。此前湖北就有小学生在父母的卤菜摊案板下学习的新闻报道,尽管有人对孩子的学习环境提出了疑虑,但事件主人公却表示愿意忍受这份吵闹,选择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菜市书屋的出现,帮助商贩及其子女破解了菜场喧嚣与静心阅读之间的矛盾,孩子们在这里安心学习读书,商贩也能在忙碌之余的碎片时间,去书屋借些书充充电,既是打发时间,也能学习技能,而前来买菜的市民也能在不期然间收获一份美好。
菜市场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桥梁,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餐桌,一头连着农户和商贩的生计。作为城市的外来人员,商贩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保障着市民的餐饮供应,为城市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对于商贩而言,菜市场不仅是他们的谋生场所,更是他们在这个城市找到归属感的地方。孩子们有了落脚之处,商贩能安心工作,市民的“菜篮子”才能拎得稳。从这一角度来说,菜市书屋的温情背后,也藏着民生大事的牵挂。读书不分高低贵贱,文化本应多姿多彩,菜市场是与生俱来的居民公共空间,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在菜市设置书屋,是对每一位读书者的尊重,也是在帮务工的商贩们找到情感和文化的归属。
菜市书屋的建设才刚刚开始,如何丰富其文化供给内容,让菜市书屋更好服务于民,也是要思考的问题。功能完善和形式创新是第一步。当前,许多菜市书屋进行了新的尝试,在不少书屋里,不仅摆放着老少皆宜的书籍,还在设置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拓展了公共活动区、社区展览、共享办公、咖啡吧等功能区域,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和学习工作需求,还有的地方在书屋周边配备理发店、推出“流动菜市书屋”等。另一方面,如同当下的许多书店一样,作为城市的文化切口,菜市书屋在满足基本的阅读需求时,也可以面向商贩和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活动体验。比如举办读书会,开展义诊、义检等文明实践活动,甚至是举办艺术展等。让更多人深入菜市书屋,这些带着“烟火气”的菜市书屋也能从阅读空间拓展为城市文化的新场景,成为在周边工作生活居民的精神栖息地。
当然,菜市书屋的可持续运营,还需要各方的共同参与。无论是书屋还是其他社区中心,都离不开相关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社区乃至市场街区的密切合作。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以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书屋规划活动内容、提升服务质量,确保书屋能够持续、稳定地为市民提供优质的阅读和文化活动。社区作为书屋的直接受益者和参与者,可以积极组织居民参与书屋的各项活动,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同时,市场街区也可以通过合作举办文化活动、提供场地资源等方式为菜市书屋的发展提供支持,共同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吸引更多市民关注和参与。
读书,不仅是一种理想状态,更是一种生活。期待更多人能在“蔬香”与书香交织的菜市书屋里,于人间烟火中追寻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