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5版:版名:观点 日期:20240717
生鲜物流有序发展,农民方能获益 图片新闻 中药餐饮如何“热”得久? 微短剧站上“风口”,乡村如何乘风而起? “相守蟹” 保护“相守蟹”应未雨绸缪 养殖新宠不能盲目跟风 不妨将野外捕捉转为科学养殖 农村安装充电桩要按需建设 征稿启事
  005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生鲜物流有序发展,农民方能获益
· 图片新闻
· 中药餐饮如何“热”得久?
· 微短剧站上“风口”,乡村如何乘风而起?
· “相守蟹”
· 保护“相守蟹”应未雨绸缪
· 养殖新宠不能盲目跟风
· 不妨将野外捕捉转为科学养殖
· 农村安装充电桩要按需建设
· 征稿启事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07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微短剧站上“风口”,乡村如何乘风而起?

张一诺

  今年年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提出在2024年创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优秀微短剧,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微短剧+文旅”融合促进消费新模式,其中就包括乡村旅游等创作方向。半年过去,乡村微短剧佳作不少,一些微短剧取景地成为文旅热门打卡地。

  乡村微短剧兴盛之由,源于其本身的特性。微短剧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其体量介于“影视综+农文旅”和“短视频+农文旅”之间。具体来说,制作方面,微短剧投资小、门槛低、制作周期短,为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同时,其商业模式以版权分账和广告为主,投资回报周期短,在符合监管的前提下,可以快速打造微短剧版权商、投资商、制作商、分销商的集聚形态,形成规模效应,有效弥补了传统影视行业的不足。内容方面,乡村微短剧既有微短剧本身时长短、节奏快、反转多、内容新的特点,嵌入并整合了观众的碎片化时间,同时聚焦“乡村”这一主题,呈现出乡村与城市的差异化体验。与传统地方宣传片相比,微短剧故事承载力更强,让主题主线柔软、巧妙地融入剧情,使观众更有代入感,满足有深度、高质量的农文旅宣传需求。传播方面,乡村微短剧继承了短视频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的特点,同时作为视听语言具有独特的吸引力,让“藏于深巷”的乡村美景、民俗通过剧情呈现在观众眼前,比如正在海南拍摄的微短剧《Look!苏东坡》中融入了崖州民歌元素、《被你迷晕的每一天》融入了陵水独特的疍家文化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潜在游客和乡村景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了乡村旅游产品的曝光度、知名度,实现更高效的文旅传播。

  乡村微短剧的成功案例为“微短剧+农文旅”的融合发展新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笔者总结其成功经验在于主要做到了两点转化。一是将取景地转化为旅游目的地。乡村题材微短剧将拍摄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特色文化融入剧情,通过剧中的场景展示,吸引观众从屏幕前“看剧”到沉浸式“入戏”,前往实地旅行、获得亲身体验,剧中的景点、路线、交通、食宿、娱乐设施等也可以直接转化为旅游服务产品,带动乡村旅游和相关产业发展。二是把线上传播流量转化为线下客源增量。借助微短剧擦亮乡村名片,把“强视听”和“强体验”结合,通过提供优质的文旅产品和配套服务,把视频“流量”变为文旅“留量”“增量”。

  笔者认为,进一步把握好乡村微短剧“流量”和“质量”、“爽感”和“质感”的关系,做到“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切实助推乡村文旅实现跨越式发展,还需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把握高质量“生命线”。以高标准的生产制作打磨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坚持“内容为王”,树好立意、讲好故事,避免题材同质化、内容低俗化、创作低智化等问题,以“高质量”吸引“大流量”、以“大流量”带动“正能量”。二是畅通线上线下“连接线”。一方面,要满足观众对于乡村“向往的生活”的期待,梳理好乡村文旅资源,把故事情节和当地民俗、美食、历史文化等元素结合起来,让故事吸引人,体验打动人。另一方面,地方也须将短视频“强视听”与当地农文旅“强体验”“强服务”相结合,提升产品供给质量和文旅服务水平,才能抓得住“流量密码”、接得住“泼天富贵”。三是织密监督管理“经纬线”。监管与扶持“齐步走”,既要明确行业政策法规,健全行业管理机制,加大对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也要加强对乡村微短剧的支持和引导,通过设置相关评价标准,激励优秀乡村微短剧创作。

  眼下,微短剧已经站上“风口”,乡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文化为微短剧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接下来,要进一步探索差异定位、特色化发展,助推更多乡村微短剧项目实实在在落地,以量变带动质变,推动“微短剧+农文旅”融合发展,面向大众讲好乡村故事,让广袤乡村也能“乘风而起”。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