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8版:版名:百姓茶坊 日期:20240713
村居一路皆诗意 撞见一片葫芦花 藏在面里的乡愁 三伏摸河蚌 生活是一面多棱镜 故乡的原野 母亲 夏天的雨 《那片葵园》油画
  008版:百姓茶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村居一路皆诗意
· 撞见一片葫芦花
· 藏在面里的乡愁
· 三伏摸河蚌
· 生活是一面多棱镜
· 故乡的原野
· 母亲
· 夏天的雨
· 《那片葵园》油画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07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藏在面里的乡愁

佳禄

  熟悉的歌谣在耳边响起:“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格盈盈,榆次太原祁县城,拉面削面香煞人……”

  我喜食面。在我心目中,能代表山西人情怀的,当属那一碗热气腾腾的面。

  山西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重峦叠嶂,其中涵盖了山地、盆地、高原、平原……这丰富多样的地形,同时也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民俗;这各具特色的民俗,同样造就了其独特的面食文化。

  山西简称“晋”。在晋中晋北一带,有一面食因其外形酷似猫耳所以得名“猫耳朵”。其做法简单而不失趣味,人们在品尝它的同时还可以近距离地观赏猫耳朵诞生。

  先将白面或杂粮面用温水和起,和至表面略显粗糙,不软不硬的状态。后放于面板醒一刻钟。紧接着精彩的时刻便来了——只见厨师拽起一坨面团放于手掌,另起一只手伸出拇指,将面团一点点地搓入热腾腾的锅里。不一会儿新鲜的猫耳朵便出锅,随后在猫耳朵上浇盖几勺烫菜汁,拌一拌,盛于面前。其形态圆滑可爱,口感清爽而不失香气。简直为当地一绝!

  再说晋南地区的“饸饹面”。饸饹面始于汉唐,盛于明清。其悠久的历史伴随着一代代山西人流传至今。和猫耳朵相比,饸饹面身上所散发出的是一种古朴的气息,与猫耳朵不同的是,饸饹面的制作工艺更为繁杂。

  首先就体现在和面上,饸饹面对于和面讲究软硬适中,柔软而不失筋道,表面光滑而不粘手。其次则体现在工具上,饸饹床全身金属制成,有四脚,四脚之上则有一底部带空的面桶,面桶之上则有一压面板,在饸饹床的上方则有一根长长的杠杆以供人出力。将和好的面放入面桶中,以人力压下杠杆,压面板通过挤压面桶中的面使得面团从底部小孔落入铁锅,随即又长又圆润的饸饹面便出锅了。

  饸饹面粗细均匀,劲道有力,可干拌亦可浇汤。那长长的面条送入口中,仿佛历史从舌尖掠过,鲜嫩美味的汤汁只吮吸一口便沁人心田……每次去吃不同地区的饸饹面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就像山西多样丰富的地形一样,每种面在当地人手里,也能做出千百种不同的形态、不同的风味。

  山西人对于面食的情怀可谓是情有独钟。都说山西人恋家,而这独特的面食文化便是连接外乡游子的纽带——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就代表着吃到了家的味道,吃上这一碗热气腾腾的面,就相当于回到了久别的家乡!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格盈盈,榆次太原祁县城,拉面削面香煞人……”正在我思绪万千时,我的耳边又响起了这句熟悉的歌谣。独在异乡,多想再吃一碗热气腾腾的家乡面啊!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