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5版:版名:三农论坛 日期:20240713
肉牛保险中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大包干”看调查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以高质量发展推动贵州茶产业“弯道突破” 统筹发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强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征稿启事
  005版:三农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肉牛保险中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 从“大包干”看调查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 以高质量发展推动贵州茶产业“弯道突破”
· 统筹发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 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强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 征稿启事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07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从“大包干”看调查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李邦松 李锦柱

  1978年到1981年,发生了由人民公社体制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性变革,客观上存在调查研究与“大包干”决策反复互动的历史现象。再次梳理这一现象,探究调查研究在“大包干”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当前做好调研工作、提高政策制定水平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安徽省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其进行的“大包干”决策,是由一系列渐进的决策组成:从曾经安徽省滁县地区(现滁州市)的“地委六条”到安徽“省委六条”出台,从推行“一组四定”到“包产到组”再到“大包干到组”,之后推行“包产到户”以及“大包干到户”。历次决策都始终伴随着调查研究活动。

  回顾“大包干”决策,滁县地区“地委六条”的出现是第一个重要决策,为“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大调查”,1977年3月至5月间滁县地委组织394名干部组成115个调查组,历时近3个月形成135篇调查报告,综合形成《关于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查情况和今后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六项具体措施,故被称为滁县地区“地委六条”,开启了滁县地区“大包干”的序章。1977年8月16日,在安徽任职的万里同志看到滁县地区“地委六条”后深受启发,决定开展“江淮大调研”。“江淮大调研”推动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即安徽“省委六条”)的发布,并在安徽省各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贯彻安徽“省委六条”的调研活动。安徽“省委六条”发布后普遍推行了“一组四定”,其显著不足是年终分配不联系产量。1978年9月的滁县地委“四干会”上,有3个公社分别介绍了自己抗旱自救的“秘密武器”,实质是联产计酬。滁县地委闻讯立即组织了3个调查组,肯定了联产计酬的“包产到组”,并开展试点。由于“包产到组”工序烦琐易错,以凤阳县城南公社岳北队为典型代表的一些生产队,就把“包产”简化为“包干”,实行“包干到组”,即“凤阳大包干”。小岗村也是从“一组四定”到“包产到组”、再到“包干到组”的,1978年底突破性地实行“大包干到户”。通过调研,小岗村“大包干到户”得到滁县地委认可。1979年12月,凤阳县委办的调查报告《一剂必不可少的补药》引起万里重视,并于1980年1月24日亲赴小岗村,给小岗村“大包干”以强有力的支持。

  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从安徽开始。其中,调查研究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从1977年到1981年底,滁县地委组织的在安徽省具有重要影响的集中调研活动达到10次以上。滁县地委还非常重视利用调研报告来推动农村改革的宣传工作。正是由于滁县地委重视调查研究,善于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决策,助推了滁县地区成为安徽农村改革的主战场。

  回顾安徽农村改革,通过调查研究,及时准确地发现农业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农村改革发展的新鲜经验,顺应了农村基层摆脱贫困的强烈渴求;通过调查研究,尊重了群众的首创精神,凝聚起了各方改革共识,促进了党和群众、中央和地方共同推进改革的合力,展现了实事求是、直面问题的政治品格。

  调查研究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基本渠道。提升调查研究本领,必须善于与群众交朋友,以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调查研究和改革决策一样,必须具有历史担当精神。小岗村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首先有小岗村民的敢“闯”,又有凤阳县委的敢“保”,再有滁县地委的敢“报”,更有安徽省委的敢“认”,终有中央的决“定”,共塑中国共产党人的改革担当精神。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练好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新时代新征程农业强国建设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作者李邦松系中共滁州市委党校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李锦柱系安徽省凤阳县委常委、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