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你!身体倍儿棒!”今年毕业季,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学生除了拿到毕业证、学位证,还因为在校三年体测总成绩达80分以上,领到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级证书,在招聘现场吸引了不少用人单位目光,成为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加分项,这本证书也被形象地称为“身体倍儿棒”证。
引体向上一个都做不了、跑两步就气喘吁吁……近年来,网络上常有诸如“脆皮大学生”之类的调侃,甚至一些体测项目的及格标准已经有所降低。比如大学男子1000米及格线,已经从1989年的3分55秒延长到现在的4分32秒。而前文中的职业技术学院颇有“仪式感”地给学生颁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级证书,体现了平日里对学生锻炼身体的重视和对体测成绩达标学生的鼓励。
曾经有一段时间,体育课似乎成了文化课程的“配菜”,被放在不起眼的角落,要么内容单一无新意,要么被其他课程“霸占”,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未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为了改善这种情况,近几年来很多高校开始采取措施,比如用硬考核督促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或是将体测成绩和评奖评优挂钩,激励学生“动”起来。无论是设置硬性体测标准,还是创新奖励机制,都是为了让青年大学生增强体质、磨炼意志、培养健全人格。从这个意义来说,一本小小的“身体倍儿棒”证,就是个很好的激励手段,能让更多学生看到体育运动的价值,更加重视身体素质的提高。
当下,体教融合深入推进,各大高校百花齐放,创新“以体育人”方式,颁发“身体倍儿棒”证只是其中一个尝试。但抛开体育运动来看,该证书是否应延伸为企业用人参考标准,还需认真考虑。倘若未来用人单位一旦形成“持有该证是求职加分项”的共识,可能会对没有证书的学生造成就业歧视,甚至可能异化为学生为找工作而想方设法拿到证书,运动锻炼反而成为次要。在笔者看来,只有在评价机制上确保公平,通过更多方式鼓励学生坚持运动,才能让“身体倍儿棒”证有意义还不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