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角镇万亩无公害谷子种植基地 郝志耀 摄
枣林坪镇土蛋蛋红枣加工厂 资料图
崔家湾镇沙地红薯基地 宋渊博 摄
农,天下之大本也。古先圣者,敬民事也,首重农,农昌则国盛。
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作为农业大县的绥德,始于北朝,“绥德”取自“绥民以德”,即以德政教化人民之意,素有“天下名州”“秦汉名邦”和“西北旱码头”的美誉。绥德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县内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上出现的唯一一种粮食作物——谷子,展现了距今两千多年前这片土地上的农业生产生活。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近年来,绥德县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围绕“让乡亲们过好光景”任务,深入实践推广“楷模村”建设发展经验,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党委、政府坚强有力,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全县上下共同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3年,县乡村振兴局被授予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集体。
绥德县牢固树立“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理念,将培育特色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抓手,通过构建“三区三业”农业发展总体布局(即在无定河沿岸川道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在丘陵沟壑区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在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大力培育以山地苹果、设施农业、养殖业和小杂粮为主,沙地红薯、红枣、中药材等为辅的“4+X”特色农业产业。
绥德县坚持将改革作为农业发展的新动力,按照“产业主导、试点先行、探索路径、逐步推广”的原则,全面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推广“三变”改革“六步法”,成功打造了以郝家桥村、赵家坬村、裴家峁村等为代表的140多个“三变”改革示范样板,引领全县乡村产业蓬勃发展。随着深化改革的有力脚步和惠农政策的落地生根,绥德县有效盘活乡村资源,带动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乡村撂荒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耕地得到充分利用,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广阔的土地上长出了“金元宝”,乡村成了“聚宝盆”。
2023年,绥德县稳定发展山地苹果23万亩,建成红高粱种植基地6万亩,栽植沙地红薯4.8万亩;设施农业厚积薄发,推广水肥一体技术2800亩,标准化育苗能力达到600万株;规模养殖蒸蒸日上,存栏大家畜1.26万头、生猪13.3万头、羊子30.8万只,实施高产优质苜蓿项目4000亩,保障饲料充足供应。
陕北山地苹果高质量发展大会在绥德成功举办,沙地红薯新品种“绥薯1号”成功入选中国薯类品种目录,绥德红高粱成功打开国内知名酒厂大门,“花喜鹊”香瓜和“普罗旺斯”西红柿等新品种果蔬在绥德开花结果,绥德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在多家中央、省级媒体报道……全县30多个区域特色亮、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品牌生机勃发,有力推动了绥德地标农业的建设进程。
2023年,绥德县完成粮食播种78.56万亩,粮食产量21.3万吨,粮食产能稳步提升。全县农业总产值达43.7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147元。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和“肉盘子”更加安全放心,传统农业逐渐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把农村建设得宜居、宜业、和美。绥德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社会资源,坚持试点先行,以省级重点帮扶镇村、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中心村为重点,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加快提升乡村基础服务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用电保障持续提质;深化实施“庭院经济+”,引导群众自主发展庭院小产业,拓宽稳定创收增收渠道;采取“一村一策”措施,以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整治“三大革命”和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四化建设”为重点,梯次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摆脱脏乱差”向“追求乡村美”迈进,乡村环卫、道路、饮水等重点设施全部专人负责、专项管护,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绥德县分级分类整县推进乡村建设,聚焦乡村长效发展、特色发展要求,明确建设目标、稳步有序实施规划任务,全面推进财政资金“以工代赈”项目,用活用好“光伏收益”支持小型公益事业政策,实施一大批惠民工程,有力支撑乡村公用服务设施建设,着力巩固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民生事业。
在建设宜居宜业乡村的同时,绥德县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让乡村和农民在精神文化上同步美起来、好起来。深化“五治融合”,创新推行“说事堂”“有事拨”“代办制”等基层治理服务模式和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通过贴心服务和制度化管理,保障群众权益最大化,实现工作集约化、办事便利化,群众满意度、幸福感显著提升,为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增强乡村治理成效注入强劲动力。县、镇、村三个层面以积分制为基础,在群众中广泛开展评优、评先活动,有效促进了乡村风气持续转变,模范标杆的典范作用在乡村治理中发挥出强大力量。
2023年9月21日,绥德县“搞好生产 过好光景——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陕西‘村BA’冠军之夜”隆重启幕。丰收大集、直播带货、美食小吃、非遗表演以及篮球大“狮”赛等系列庆祝活动不仅呈现绥德丰收节的火热场景,还营造出全社会关心关注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乡村有效治理,从“面子”到“里子”,绥德县的广大农村实现了跨越发展。
“让乡亲们过好光景,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绥德县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脱贫群众收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制定了《促进农村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的若干措施》,坚持推行“35945”防返贫监测和“六专”工作法,大力推广郝家桥村“九个一批”农户精准增收措施,做到因户因人施策,增收举措保障到人,千方百计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据统计,2023年,绥德县投入各级财政资金8亿元,持续加大政策帮扶力度,全面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全县所有行政村全部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已形成产业发展型、土地盘活型、资产租赁型、旅游推动型、新型能源型、红色教育型6种集体经济模式,打造了镇村发展新样板,各项特色产业正逐渐向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品牌化发展。该县全面完成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任务,义合镇薛家渠村、薛家河镇周家桥村和雷家峁村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以上。
近年来,全县村集体经济百花齐放,不断壮大,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稳健发展,制度化开展特色产业技能培训,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能力不断增强,联农带农机制逐步完善成熟,群众增收取得了明显成效。2023年,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6136元,较2022年增长16.4%,与全国和全省农民收入比值高于2022年水平,稳步保持“两个高于”。
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绥德县创新建立了白家硷镇芝麻蜜香瓜、崔家湾镇沙地红薯、薛家河镇红高粱、薛家峁镇新型集体经济等一大批产业发展联合党总支,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近年来,在特色产业的带动下,全县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至5%,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50%至7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至11%。该县还通过“春风行动”“零工市场”“雨露计划+”等载体,服务群众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农业强,升级换代日日新;农村美,和美进步月月好;农民富,稳步增收年年旺。放眼望去,在绥德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项项特色产业正在茁壮成长,一座座村庄正在展开美丽画卷,一张张笑脸正在诉说幸福巨变……
绥德县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奋力开创全县“三农”工作新局面,努力建设榆林南部区域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