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苗瑞福收获了一则喜讯——他种植的“沼肥大米”被中绿华夏有机产品认证中心认证为有机大米,并获得“有机转换认证证书”。
“‘沼肥大米’即水稻在种植过程中采用沼液、沼渣作为肥料,全程不施用化肥、不打农药种出的大米。”环能生态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苗瑞福介绍。作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之一,近几年,该公司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棠张村探索“沼肥大米”种植,研究利用半干式太阳能沼气技术,生产富含17种氨基酸和多种作物生长调节素的沼气肥,用来种植水稻和水果。
“施用沼液、沼渣的水稻长势格外好,零化肥、零农药生产出的有机稻米品质也显著提高。”苗瑞福说。
这是铜山区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以“畜禽粪污+沼气工程”为纽带,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运行机制正在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的生命力。
生态有机,绿色循环。近年来,铜山区围绕畜禽粪污肥料化综合利用,使用畜禽粪污沼气工程技术、高温好氧堆肥技术,配套设施农业生产、畜禽标准化生态养殖、特色蔬果种植等技术,集成了“畜禽粪污-沼气工程-沼渣、沼液-果(菜)”“畜禽粪污-腐熟粪肥-果(菜)”等技术模式,为种养循环提供科技支撑。
在种养“小循环”的基础上,全区扩大循环规模,通过建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机制、市场运营模式和政策支持体系,形成了畜、沼、粮、热、气、电、肥等全要素规模化的“大循环”,实现了全区养殖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做到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每天,棠张村产生的厕所粪污、易腐垃圾、畜禽粪便和秸秆等废弃物会被准时送到太阳能沼气示范站,废弃物在半干式太阳能沼气池内经过干湿分离、厌氧发酵、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程序,“摇身一变”成了种植主体抢着要的沼气肥。不仅如此,沼气池每年产生38万立方米沼气,能够解决全村1000多户农民全年用气,剩余的沼气还能提纯生物天然气。
走进示范站,虽然每天都有大量垃圾进进出出,这里却几乎没有臭味,也不见蚊蝇滋生。废弃物循环利用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还改善了人居环境,有效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达到“1+1>2”的效果。
铜山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实施试点项目以来,铜山区综合考量周边环境承载力和养殖废弃物消纳范围,科学链接养殖场和种植基地,合理配套无害化处理和利用设施,加快搭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结合的现代循环农业构架,绿色种养循环链式合作机制逐渐形成。目前,全区共培育社会化服务主体14家,签约养殖场300余家,链接应用主体1500户,收处畜禽粪污超32万吨,完成还田面积22万多亩,施用粪肥36.45万吨,项目区化肥减量(折纯)超过1200吨,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96.61%。
种植业与养殖业循环发展,关键在于如何畅通循环通道。为此,铜山区探索构建了政府引导、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机制。例如,农户可以使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向服务主体购买粪肥,而服务主体则可享受每吨40~200元的财政补贴,这种“政府补贴一点、种植主体掏一点、服务组织赚一点”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起了各方主体的积极性,驱动多方互利共赢,打通了堵点卡点。
据统计,2021年至2023年,铜山区先后开展了13项试验示范,建立了20个长期效果监测点。监测结果显示,水稻施用沼液,亩平均减少化肥施用量18.5%,平均每亩节约肥料成本40~50元;梨树通过有机无机配施方式,单果重、糖锤度等指标增长显著,每亩减施化肥约10千克(折纯),增产高达19.8%,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