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称为“中国桑蚕之乡”的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的蚕房内,数字化大屏幕、视频监测传感器、移动共育蚕台等新设备格外惹人注目。
在石泉县中池镇青泥涧村,村民罗升刚从桑园里摘了几筐桑叶,一头钻进自家新建的标准化蚕房里忙活。“这8张蚕已经养了七八天,眼看就要吐丝结茧了。”罗升刚用剪刀把桑叶剪成大宽条,撒在蚕台上。
前两年,他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利用自家屋后的空地建起了130平方米的标准化蚕室,每年养6批次30张蚕,一年稳稳收入七八万元。这么好的收益,搁以前,罗升刚想都不敢想。
“我们村的人祖祖辈辈都种桑养蚕。过去养蚕全凭经验,一年最多养3批次,一次至少需要25天,而且成茧率不高。现在,养蚕用上了新技术、新设备,周期缩短了,10天左右蚕就吐丝结茧。”喂完蚕,罗升刚又把一架架网格式蚕箔清理了一遍,为蚕吐丝结茧做准备。
青泥涧村现代智能化养蚕工厂的小蚕共育室内,一排排移动式共育蚕台整齐摆放。
青泥涧村党支部书记易守勇打开手机App,蚕房里的情况和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一览无余,“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蚕室的环境。相应的数字化操作平台在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这几天,我们正准备添加自动化投料轨道,安装数字化大屏幕。到时候,动动手指就能实现远程操控。”
传统蚕苗抗病力差,养殖过程的温度、湿度等调控全靠“感觉”,这让产业效益大打折扣。而有了小蚕共育室,再加上数字技术的应用和科学管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我们蚕室里,1到2年的幼蚕、2到4年的中蚕和5年以上的大蚕都是分类管理、统一标准化养殖,培育出来的蚕苗优质有活力,农户带回家养上10天就结茧,半个月内就能见效。”易守勇说,这两年,现代化小蚕共育室全年共育小蚕近800张,全村260多名村民从事蚕桑产业,年人均养蚕超过一张半。去年,村里养蚕农户收益达到220万余元,村集体经济的“家底”也更厚实了。如今,在石泉县,蚕桑产业“智养”模式普及率超过80%,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