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7版:版名:数字乡村 日期:20240704
聚合数据力量 推动农业农村数智化升级 依靠“智慧活水”发展特种水产养殖 当奶牛住上“智慧房” 陕西石泉“智能”养蚕富农家 安徽合肥开启智慧农业种植新模式 图片新闻 “农民院士智能体”为农民解难题
  007版:数字乡村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聚合数据力量 推动农业农村数智化升级
· 依靠“智慧活水”发展特种水产养殖
· 当奶牛住上“智慧房”
· 陕西石泉“智能”养蚕富农家
· 安徽合肥开启智慧农业种植新模式
· 图片新闻
· “农民院士智能体”为农民解难题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07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依靠“智慧活水”发展特种水产养殖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涵阳

  特种水产养殖行业历来存在成活率难、防病害难、抵御市场风险难、可持续发展难等诸多问题。近年来,江苏省南通龙洋水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洋水产”)不断探索,将数字高效管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构建起水产智慧养殖模型,进一步规范优化养殖过程,走出了一条依靠“智慧活水”涵养特种水产养殖之路。

  

  升级设备 为温室注入“智慧活水”

  走进龙洋水产的养殖温室,记者首先看到的是实时显示水温室温的巨大屏幕和不间断为鱼群供氧的智能化设备。再看成片的养殖水池,这边是灵活游弋的成群刀鱼,那边是悠闲游动的河豚,在水池的另一侧,还有一排排的幼苗孵化桶……升级改造的设备给养殖温室注入了“智慧活水”,为整个鱼池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工厂化、智能化温室养殖,在提高成活率的同时,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江苏中洋集团副董事长朱永祥介绍,子公司龙洋水产作为市渔业产业联盟牵头单位,改造了5.9万平方米养殖温室,全面升级改造淡水、咸水、供气管路、保温和采光设施,建成了温室原位同平面养殖循环水处理系统。据朱永祥介绍,项目投产后,年鱼种培育量近500万尾,通过合作养殖、代培苗种等多种方式与联盟成员单位展开合作,实现联盟内养殖产量提升15%、效益提升22%,显著提高了渔业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益。

  

  改良技术 实现生产过程数据互通

  “在水产养殖中,鱼病防治十分关键,这不仅关乎生产效益,还关系百姓餐桌上的安全。”有关技术人员告诉记者,现在他们已经建立起鱼类疾病数据库,能够及时汇聚疾病病原、危害对象、主要症状、防控方法等数据,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形成对常见疾病的自动参考诊断,用户可通过专家系统自主查询鱼病、自主诊断,对症用药防治,也可通过鱼病远程诊断系统,获取专家在线诊断和处理措施,从而保证了鱼类养殖安全。

  “要将水产经营中的‘产’和‘管’有机融通,由原来‘人管’转变为‘系统管’,就必须实现养殖全过程的联动管理。”该技术人员介绍,公司建立起物联网中心,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数据进行汇聚,通过对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和生产过程管理系统中相关设备联动控制,实现投饵、用药、增氧、水环境整治精准控制,降低水环境污染;根据动态养殖情况与仓储生产物料数据自动匹配,提示安全库存,做到合理库存以及疫病疫情关联预警。经过数个养殖周期的数据积累,初步形成养殖模型。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产品数据库,实现养殖全周期可追溯,并可与上游投入品质量和下游产品深加工对接,为用户提供真伪查询、追溯信息、生产档案查阅等服务功能。

  

  加强科研 确保产业长线发展

  正如水池的水需要不断更换,技术设备也要不断更新,这样才能用“智慧活水”涵养产业,使特种水产养殖长线发展。据介绍,龙洋水产是国家级江苏海安刀鲚原种场,从2004年开始进行长江刀鱼保护性研究与开发,与鱼类遗传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建立企业院士工作站。经过多年的努力,相继掌握种质、繁殖、养殖、营养饲料等关键核心技术,建成刀鱼种质资源库,保存原种亲本十多万尾,年繁殖能力百万尾以上,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填补了长江“十年禁渔”之后的市场空白。

  此外,围绕长江珍稀鱼类进行保护性开发,形成以河豚、刀鱼为主导,集科研开发、鱼苗繁殖、工厂化生态化养殖等环节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和价值链。构建形成园区水产品全产业链智能化数据化平台及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渔业生产经营、网络化服务、精准化生产、水产品溯源、苗种培育等多方面的服务应用。

  除了加大自身的科研投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也是水产养殖业的一大发展趋势。浙江大学朱松明教授介绍,“黄渤海循环水精准养殖与清洁生产模式示范”是由龙洋水产与浙江大学联合国内黄渤海地区8家科研单位及企业申报的国家“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通过研究、熟化循环水车间热湿平衡模型、净水物质衡算模型、智能化养殖模式,突破节能、净水、智能控制关键技术,从而建立循环水智能化养殖生产新模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证明,有源源不断的“智慧活水”注入,特种水产养殖行业将向着现代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