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7版:版名:社会保障 日期:20240628
编者按 “小吃王国”的养老日记 推动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日间照料 惠民暖心 广西万名“爱心家长”关爱农村留守及困境儿童 甘肃景泰县打造转移就业新名片 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民声呼应” 巧解“飞线”顽疾
  007版:社会保障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编者按
· “小吃王国”的养老日记
· 推动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 日间照料 惠民暖心
· 广西万名“爱心家长”关爱农村留守及困境儿童
· 甘肃景泰县打造转移就业新名片
· 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 “民声呼应” 巧解“飞线”顽疾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06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福建三明市沙县区

“小吃王国”的养老日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凌青

  

  

  “小吃王国”的养老日记

  

  沙县区凤岗街道际口村老年村民在乐龄学堂上课。

  

  “扁肉是砖头,面条是钢筋,炖罐是水泥。出门搞小吃,钞票时时进,农村日日新。”怀揣着依靠经营小吃店发家致富的信念,几十年来,福建省沙县区人走南闯北,将沙县小吃做成了遍布62个国家和地区的大产业,也用辛劳所得将家乡的农村建设得越来越美。而在全国各地8.8万余家沙县小吃门店“炉火熊熊,热气腾腾”的背后,却藏着一个令人无法忽略的现实——大量青壮年外出做小吃,沙县农村常住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

  为了让村里的留守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近年来,三明市沙县区积极构建包括乡村乐龄学堂、长者食堂、居家养老服务等在内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力求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质量水平。近日,记者来到沙县区,探访在这座“小吃王国”背后,农村老人如何快乐度过一天,幸福安享晚年。

  

  8:30:乐龄学堂上课去

  “去上课了!”清晨,在沙县区凤岗街道际口村,村民蒋木姬来到林明仙家门口,准备结伴前往村中的乐龄学堂上课。上学路上,身着红色短袖校服的两人一路手牵着手,亲昵的模样宛如两个要好的小伙伴,但其实两人都已经70多岁了,连她们的孙辈都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

  “小时候没机会上学,没想到老了还能进学堂。”蒋木姬说,过去在村里,她的娱乐活动就是打打四色牌,坐在家门口跟邻居聊天,而现在她最期待的就是每周一次的学堂时光。课程从8:30上到11:30,可以学习写字、唱歌、手语、跳舞、画画……课后,大家还会一起吃顿饭。

  到达教室时,里面已经热热闹闹地坐满了人。“这里是个‘争字旁’,我写给你看。”在一张桌子前,91岁的黄月英在写“宁静”的“静”字时犯了难,她的同桌、85岁的叶金仙正手把手地教她。两人拿笔的手都颤颤巍巍,但仍尽力去把字写得横平竖直。把自己的写字本展示出来给大家看时,她俩的脸上既有羞涩又有骄傲。叶金仙笑着说:“以前我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现在会写的字少说有几百个了。”

  “活着就是胜利,健康才是目的……”讲台上,老师杨彩凤开始带着大家练手语操。老人们边念口令,边伸出双手比划,气氛十分欢乐。“活动手指可以帮助老人锻炼大脑,这个手语操是我们老师从网上找课件自学的。”际口村妇女主任、乐龄学堂校长范青秋在一旁介绍,“学堂的教学工作现在主要靠我和杨老师兼任,我们每两个星期会调整一次课程。”

  据范青秋介绍,际口村常住人口在1000人左右,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200余人。“2018年刚开班时,村里的老人不好意思来上学,有人说我都这么老了,眼睛也看不清楚,学不会。我们就入户跟他们讲,你只要拿得起笔,我们可以像教小孩子一样从头教你写字,最起码教会你写自己的名字,你只要嘴巴张得开,我们就可以教会你唱歌。”范青秋说,如今,乐龄学堂的学生从最初的20多人慢慢增长为现在的60多人,年纪最大的学生陈珠已经有96岁了。

  “我最喜欢跳舞课。来这边上学后,身体感觉更硬朗了,不会像之前一样,一到冷天就缩在一边,心情也更愉悦了。”陈珠精神矍铄,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至少年轻十岁。听着老人们的欢声笑语,范青秋也备受鼓舞,她说:“乐龄学堂,就是要乐得忘了自己的年龄!”

  据了解,目前,沙县区已开办了73所乐龄学堂,实现12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区民政局对每所乐龄学堂每年予以3000~8000元运营补助,组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志愿者教师队伍,获益老年人年突破13万人次。

  

  11:40:长者食堂吃饭去

  “今天吃什么?”

  “菜单上写的是五花肉、苋菜炒蛋、炒韭菜、西红柿蛋汤。”

  虽然饭点还没到,在沙县区凤岗街道古县村长者食堂外,81岁的村民林明姬和84岁的村民陈阿木已经边等候边聊起了天。

  “以前一个人在家做饭,没精力,总是随便应付一下,顶多做一个菜,况且菜做多了也吃不完。现在来这里吃饭,三菜一汤,荤素搭配,还能跟大家聊聊天,真不错!”林明姬说。

  “是啊!花2块钱就能吃上热饭、热菜,连碗筷都不用自己洗了,吃完我嘴巴一擦,回家睡午觉,舒服。”陈阿木满脸笑意。

  长者食堂里,桌椅整齐干净,空气中饭菜飘香。透过玻璃窗口,可以看到明亮清爽的厨房里,主厨陈花姬和帮厨吴木兰正有条不紊地把刚出锅的三道菜分装进70多个不锈钢餐盘里,另外还有几份午餐打包了起来,等着一会儿开餐后村民来取。

  “我们每天11:40准时开餐,采用的是比较卫生的分餐制,每天每人一道荤菜、一道荤素菜、一道素菜、一碗汤,饭菜定量也不容易造成浪费。每天9:30前村民可以预约用餐。”古县村党支部书记林培金指着食堂墙上的一块就餐预约牌说,“村民名字后面的红色磁贴代表‘堂食’,黄色代表‘打包’。打包服务主要针对给因身体情况不方便出门用餐的老人,一般请家人或者隔壁邻居来吃饭时,帮他们带回去。”

  长者食堂的每日菜品一览表上,详细地记录着每天的菜品。林培金说:“我们的服务宗旨是把每一位用餐老人当成自己的父母来对待。每个星期会保证老人吃一次排骨汤。碰到重要节日还会加餐。比如像端午节,会包粽子、做芋饺,让他们感受节日气氛。”

  据林培金介绍,古县村长者食堂面向全村人,但用餐福利仅限于老人享受。“70岁以上的老人,每餐2元;60岁以上的老人、高中以下的学生,每餐3元;其他年龄段的村民每餐6元。”他说,“一个人一餐的成本大概在8~9块钱。长者食堂能运营起来,既依靠政府的补助,也有村里的投入,还要感谢各方企业、乡贤、村民的捐赠。”

  在一本慈善爱心记录本上,记录着企业、村民向长者食堂捐赠的钱款、物品、食品。林美清虾10斤、黄淑珠盖菜20斤、邱樟木大豆油100斤……念着这些村民的名字,林培金说:“不管捐多捐少,我们都要记录下来,是对捐赠者的感谢,更是鼓励。我们已经好几个月没买油了,去年一个村民捐菜捐了1000多斤。”

  目前,古县村长者食堂仅供应午餐,林培金说:“我们也考虑过是否要供应晚餐,但又担心冬天天黑得早,老人来吃饭路上不安全。所以我跟村民承诺,等新村建设完善了,所有村民都集中住到一起,到时候我们办三餐都可以。”

  据了解,目前,沙县全区累计建成长者食堂51所,2023年累计用餐突破20万人次。

  

  15:30:家门口等服务来

  骑着电动车,护理员龚桂香来到际口村,到村民杜碧华家时,发现对方已经坐在家门口的椅子上等候她了。

  笑着打了声招呼,龚桂香放下背包,从包里取出一套修剪指甲的工具。“阿婆,今天先帮你剪指甲。”龚桂香说。杜碧华今年83岁,患帕金森病已有20多年,无法行走。龚桂香每个月到她家来三次,按照老人的需求,有时帮她剪头发,有时帮她清洁身体、剪指甲,有时帮她按摩、刮痧以及做些日常护理。

  “我经常突然间头晕,按摩后,会舒服一些。”杜碧华说,偶尔受了风寒,龚桂香还会用姜片帮她细致地擦擦头皮,鼻子一下子就没那么堵了。

  杜碧华的儿子陈清云今年59岁,在沙县区的一家工厂上班。他说:“我跟我老婆平常都需要工作,只能给母亲做做饭、洗洗衣服。有好多事情护理员做得比我们更专业。”

  四年前,龚桂香经免费培训,成为沙县区第一批村级助老服务员。据了解,近年来,沙县区针对60周岁以上的特困户、低保对象、重度残疾人、革命优抚、低收入家庭、计生特殊家庭以及80周岁以上等“七类”特定群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订单式”养老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助餐、助医、助浴、助洁、助急、助行,情感关怀、精神慰藉等。

  在龚桂香的背包里,还装着理发工具、血压仪、刮痧工具等。“一些老人年纪大了,子女不在身边,村里没有理发店,也不方便出村去找理发店,所以总盼着我去给他们剪头发。”龚桂香说。

  还有些老人终日无法出门,也十分渴望护理员的陪伴。龚桂香说,在来杜碧华的家之前,她刚为另一位村民做完服务。“那是际口村的一位老人,终日卧床,不能翻身,手都抬不起来。她一直盼着我来,看到我就说,你来了我实在开心,你没来,我就一直在盼着你来。”龚桂香说。

  据了解,沙县区民政局投入714万余元,在全区范围内对6000余名特殊困难老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包括探访关爱服务,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服务及“订单式”居家养老服务。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