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造林季虽已结束,敖汉旗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却依旧忙碌。在古鲁板蒿镇康家营子村的千亩精品治沙工程现场,沙棘、樟子松等苗木以块状混交方式种下。敖汉旗林草局森林草原保护发展中心主任霍明春说:“这样的配置将有效解决树种单一、景观效果差、火险系数高等问题,同时也方便机械化作业。”
敖汉旗林业和草原局张旭东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敖汉旗完成人工造林2万亩、补植造林3万亩、山杏改接扁杏补接1.56万亩,新嫁接1万亩,围栏封育1.39万亩,柠条平茬年度建设任务1万亩,沙地综合治理3960亩。
驱车行驶在敖润苏莫苏木光伏治沙基地,一片片光伏板泛着银光,尽情吸收着阳光生产绿电,光伏板下的草方格鳞次栉比,格子内的沙打旺种子正在土中积蓄能量,待到牧草长成时成为当地牛羊的重要饲料来源。敖润苏莫苏木苏木达李柏龙介绍:“在光伏板下种植优质牧草,可以利用光伏板挡风降速、减少蒸发,提高植被存活率,达到固沙目的,每年还可为千余头(只)牛羊提供优质牧草,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收益双丰收,让一根‘甘蔗’吃出了两头甜!”
敖汉旗兴隆洼镇发来甸子村村委会东山坡,900余亩冠大枝垂的山杏树已有50年树龄,大部分枝条已经枯死,不良植株数量增多,隐有扩散趋势,出现了林分退化现象。敖汉旗深入实施“一减三增两改”退化林分改造修复战略,不断优化林分结构,持续改善林相,注重树种的科学搭配,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生态防护功能和经济效益。兴隆洼镇林草站站长付宝申带领工人将大扁杏的枝条嫁接到山杏砧木上,他介绍:“嫁接后的树亩产可达200斤以上,亩效益在千余元,以发来甸子村为例,全村1800人可人均增收500元。”
造林过程中,敖汉旗大力推广容器苗造林、生根粉浸根造林、抗旱保水剂和保湿剂造林、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等,将科技贯穿于选种、造林、抚育全过程。220亩地的栽树任务,原来10人10天才能完成,但北斗智能定位导航系统加持下的无人驾驶植苗机栽植只需2天。“植苗机可以按照作业需求提前设置好参数、规划好行驶路线、精准定位苗木株行距,在保证造林效果的同时提高成活率。”黄羊洼镇林草站站长王晓华说,“应用北斗系统可以节约造林成本。仅黄羊洼镇220亩新造林,成本就降低了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