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佾舞、诗经雅乐……一个个古风雅韵十足的表演,让人仿佛穿越回历史。最近,在浙江省磐安县盘峰乡榉溪村,一场由中国孔子基金会等机构主办的“孔脉寻踪 礼乐和鸣”活动拉开帷幕,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许多人十分好奇:这个榉溪村究竟在哪里。
“如何保护利用历史文化村落,是个大家都在努力破解的重大课题。我们希望通过实践,走出一条既尊重历史文化基因,又能激活古村落生命力的路径。”盘峰乡党委书记董君说。她的言外之意是,不希望用喧嚣的、光怪陆离的手段去片面追求“人气”。
说到孔庙,世人皆知山东曲阜的北孔和浙江衢州的南孔,却鲜有人知道,在磐安大山深处,竟藏有一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榉溪村孔氏家庙。
目前,榉溪村居住着400多户、1300余人,95%以上都姓孔。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感慨:“榉溪的孔庙是有生命的,有世家的文化传承、血脉传承。祭祀、民俗、民风,这是鲜活的。它能让你感觉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世代绵延的婺州南宗基因。”
作为“国保”所在地,榉溪村首先面临的任务是保护。但保护什么、怎么保护?董君认为,儒家文化是榉溪最大的内涵,活态村落是榉溪最大的特色,村民安乐是榉溪最好的归宿。“有形的建筑固然值得重视,肉眼不可见的文化更应引起关注。”
据了解,近年来,榉溪村先后实施了两个重大项目。项目申报前,榉溪村就同步启动“老屋招租计划”,并出台了古民居修缮标准和资金补助办法,对进驻的业态,村里给出优惠政策。在董君看来,文化往往附着在业态中,这是文化传承最佳载体。
2023年,榉溪村重新修编规划,明确打造成宋韵文化集聚村。在业态布局上,坚持核心区以文创、作坊、研学、展馆为主,谢绝餐饮和住宿。根据规划,盘峰公路沿线,从榉溪发祥出来的村庄,大家的外立面和节点都植入宋韵元素,彼此间实现风格协调。
按照董君的设想,榉溪不需要爆棚的流量,而应该采取预约的方式,精准获客,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乡土儒学的朝圣地”,这不仅符合榉溪作为“国保”所具有的独特基因,也为榉溪的修缮、保护提供根本遵循。“榉溪村的价值在于活态存在,如果把老百姓都清空,无疑是文化的水土流失,更是对文化的一种破坏。”董君说。
谢辰生老先生是当年指导榉溪村从“县保”直接申报“国保”的关键性人物之一,他有两个嘱托,一是希望榉溪不要做整体旅游性的开发,二是希望榉溪和文化名人、文化机构进行链接。在他看来,正因为榉溪是中国传统世家文化的“活化石”,业态招引既要进得来,还要留得下,更要融得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看中榉溪独特的人文资源,但董君要求,必须招引跟榉溪气质相符的业态,否则一律免谈。对于那些公益类业态,或者村里的老手艺人,乡里则“网开一面”,希望他们成为展示南孔生活方式的窗口。
2020年,董君去遂昌考察时,一眼相中当地的“野米”手工作坊。这种古法生产天然中药洗护产品的工坊,不仅能够体现宋韵古风,而且与磐安“中药材之都”定位也十分契合。于是,她“三顾茅庐”,电话邀请无数次,还自己掏钱买对方产品,并每次给予意见建议。一年后,“野米”终于金石为开,还带来了台湾朋友落地榉溪。
通过招商沉淀,目前,榉溪已招引了包括“野米文创”“品其陶艺”“杏坛书院”“蓝莲舫儒学研学基地”“五月文创”等多个业态。这些业态很多都非本地人运营,如何让他们真正融入?
“杏坛书院”的主理人卢震是台州学院老师,当年带着徒弟采方山入驻榉溪。一开始,村里人不仅不看好,还当笑话传,后来政府支持他们搞活动、出杂志,加强与村民的链接。如今,他们不仅被接纳,甚至成为了榉溪乡土文化的守护者和继承人。养蜂阿叔、做香阿婆相继离去,都把事业托付给他们,还叮嘱他们每月初一、十五要去孔庙上香祈福。
榉溪流量不大,业态生存多有压力。于是,乡里推动他们抱团合作、互利共赢。“蓝莲舫”的韦育珍有30多年幼教经验,公司名下有6家幼儿园,并与全国300多家幼儿园联盟,拥有成熟的客源市场。政府鼓励“蓝莲舫”将村里其他业态都纳入其研学体系,譬如“品其陶艺”可提供泥塑课程,“杏坛书院”能提供磐安生物多样性课程,“野米”可提供芳疗制作内容等,让每个业态都有稳定的研学收入。大家联名后,“婺州南孔·榉溪村礼”的文创组合也就应运而生。
近年来,在政府支持推动下,榉溪村的祭孔仪式越来越有影响力,一年一小祭,三年一中祭,五年一大祭,整个发展中都体现着党委、政府强有力的主导能力。
但磐安是浙江26个山区县之一,受限于财力,不可能在榉溪村的保护与开发上有大投入,而且就算资本有心,土地要素制约、历史文化保护等坎也难以逾越。因此,董君认为,只有将榉溪村的保护开发与老百姓利益相联结,才能真正找到出路。
为了让大伙儿从中得到更多实惠,一方面,榉溪村分类引导群众参与其中,实现收入多元化:对于有能力开办农家乐的群众,实施“腾老区换新房”行动,村内目前有农家乐10户,户均收入稳定在20万元;对于擅长种养的农户,由“蓝莲舫”聘用,通过古法种养为研学中心提供放心果蔬,同时,他们还是现场教学的农耕老师;对于老手艺人,村里给予补贴,让他们重拾老手艺。因此在村里,老屋腾空有租金、群众打工有薪金、山林入股有股金,村民足不出村也能有收入。
另一方面,主动解决村民现实的居住建房问题。前些年,村里统一征用了38.8亩土地,分布在村的东南西北角,专供村民建房。本轮国土空间规划,榉溪村也预留了近50亩土地指标,主要是为了让老百姓住上新房,而且是与老村融为一体的新徽派建筑。与此同时,榉溪村还统一规划建设了一批文化娱乐、休闲健身场所,利用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群众身有所栖,心有所寄。
历史文化村落究竟如何保护和利用?近些年,部分古村落引进现代演绎,搞大开发、大投资,将乡村打造成场景消费的大平台,乡村的宁静和文脉荡然无存。有识之士忧虑之余,不断发出追问——科学开发利用历史文化村落的路径与方法究竟何在?
对此,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丁继军教授认为,不能脱离历史文化村落的强大基因,去片面追求流量,而应从文化基因出发,明确其发展定位,再进行业态引进、活动策划等,增强消费层面的文化沟通。
“这次榉溪村联合北孔曲阜的‘孔子博物馆’,进行诗经雅乐、北宋佾舞等专业演出,就是致力于打造‘乡土儒学朝圣地’,将榉溪的文化遗存变成与现代人交互的场景,做法值得深思和借鉴。”丁继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