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数字素养,是农民面向就业、创业,使用数字技术安全合理地访问、管理、理解、整合、呈现、评估和创建信息的能力,包括农民群体的计算机素养、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等。提升我国农民数字素养,塑造数字时代新农民,是推动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题中之义。
当前,我国乡村振兴与数字治理融合发展不断提速,数字育种、智慧农田在农业生产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特色电商带动农民增收效益明显,“互联网+政务服务”助力乡村建设成效斐然。但要真正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内生驱动,确保农民全面发展。根据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2021年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在不同职业的数字素养评分中,农民的数字素养得分最低,仅18.6分,与各职业人群平均值(43.6分)相比低了57%。与之相对应,在三大产业中,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仅为10.5%,低于第二、第三产业的24.0%、44.7%。在我国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日益向好的背后,农民数字素养不足的矛盾日益浮现,成为制约农村数字产业发展、掣肘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短板。
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塑造数字时代新农民有三大作用。一是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养,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全面提高农民的数字意识、数字知识、数字技能等素养,有利于广大农民摆脱低层次数字应用的认知壁垒,破除高层次数字应用的技术障碍,以激活数字时代下农民主体的创造力。二是奋力开创数字乡村建设新局面,实现城乡“数字鸿沟”大幅缩小。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是弥合城乡差距、实现统筹协调、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三是切实回应建设数字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部署。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其中就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也是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驱动引领作用,整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要激发农民提升数字素养的主动意识。必须推动广大农民主体转变观念,树立“不在数字化浪潮中掉队”的思想,要依托数字化技术创造广大农民看得到、摸得着的直接效益。要加快数字技术与一二三产业相融合,推动农村电商、数字育种及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让农民切实感受到身边的数字红利。要加大农村地区的数字化信息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媒体宣传功能,从多平台入手,介绍最贴近农民需求的数字乡村应用场景,宣传智慧农业助农增收、发展电商创业致富等数字乡村建设优秀典范,形成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要提高农民提升数字素养的知识储备。促进优质数字文化资源下沉,增加优质数字知识供给,要实施数字新农民培育工程,整合涉农高校、企业、各地农业研究所及各类公益组织的资源,发挥各方优势形成互补,有针对性地向农民开展数字技术在农业种植、商业推广、智能装备等方面的应用培训,同时引导返乡青年进行“数字反哺”,从社会培育的角度切实提高农民数字化素养。要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建设,以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馆等形式丰富农村地区数字资源供给,发挥公共空间的文化引导功能,同时鼓励各行各业积极开放公共数据资源,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以多种形式推动数字知识下乡,以丰富渠道的方式弥补农民获取数字知识来源的不足。
要巩固农民提升数字素养的技术支撑。必须加快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为广大农民提供相应的数字技术,要完善农村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加大数字乡村建设的财政扶持力度,重点弥补技术、设施等短板,满足智慧农业、智慧广电、数字供应链、电子便捷就医等多场景的数字设备需求,让数字技术在农民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触手可及。要降低农民使用数字设备的技术和费用门槛,将数字技术从易到难地接入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去,推进互联网应用适农便农,同时以贷款贴息等方式吸引农民应用数字技术,并对符合条件的农村数字产业专用设备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补贴,促进数字技术接入普适普惠,增强农民对应用数字技术的底气和信心。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