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地处鄂中,北枕荆山余脉,南接江汉平原,境内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有浰河、竹皮河、沮漳河“三大水系”,50条大小河流蜿蜒纵横,水网密布,一条条河流宛若玉带,将处处美丽的村庄和片片丰收的田野串联,河畅、水清、堤固、路通、岸绿、景美,一幅幅和美景象映入眼帘……
2019年以来,东宝区一体化统筹推进全域流域综合治理,以“构建生态水网 打造水美东宝”为目标,大力实施全域水系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治理,走出一条“以水兴业、以水惠民”的融合发展之路,绘就了一幅人水和谐新画卷。
东宝区“三大水系”中的浰河属于汉江一级支流,发源于仙居乡小河村;竹皮河发源于圣境山,自荆门城西北向东南蜿蜒穿过荆门城区;沮漳河为长江一级支流,跨襄阳、宜昌、荆门及荆州四个地市,于荆州汇入长江。经过多年治理,“三大水系”面貌大为改观,但水资源、水灾害、水生态、水管理等方面依然存在一定问题。同时,流域内产业发展不足、农文旅融合不够……
为解决上述短板,从2019年起,东宝区从河流、湖泊、渠系、道路、村庄、环境、旅游、产业等多方面统筹考虑,力求对“三大水系”实行全方位综合整治,并将全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贯通于乡村振兴规划、全区旅游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中。
经过多轮谋划,东宝区敲定全域流域综合治理“总盘子”——以打造“江汉平原丘陵地区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示范区”为目标,以东宝区为单元,以浰河支流九渡港河、竹皮河水系的牌楼西河、沮漳河水系的钱家河为脉络,以沿河多个村庄为节点,以恢复农村河湖基本功能、修复河道空间形态、提升河湖水环境质量为目标,实行水域岸线并治。
同时,按照“一个水系、一个品牌、一个方向、一套措施、一批重要节点”的“五个一”整治思路,因地制宜、因河施策,实施全域流域综合治理。
在全域流域综合治理中,东宝区一改过去单一建设水利工程的模式,以全局思维,统筹推进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五水共治”,重点抓好工业、生活、农业面源等污染治理,重点流域水生态修复,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群众饮水安全保障,巩固联防联治机制,推动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美好愿景,创建具有区域特色、流域特色、东宝特色的美丽河湖。
同时,在治水模式上不断创新探索。在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为整合各部门的力量,东宝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发改、住建、交通运输、水利、环保、文旅等10个部门齐参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既保证了综合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随时解决,更保障了河道治理、防污控污、人文景观等具体项目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东宝区还强化“真金白银”投入“一盘棋”,统筹整合交通运输、住建、农业农村、文旅、环保等多个渠道项目资金,实行集中财力、统一发力,在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打造了多处人文景观、旅游景点、群众休闲等配套设施。
为按时间节点推进全域流域综合治理,东宝区围绕治理目标,对各项工作指标进行了细化。如在竹皮河水系的牌楼西河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细化了64项工作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26项、预期性指标38项,以确保工作可量化、可考核、可结账;截至目前,64项工作指标已全部达到时序进度,治理成果喜人。
浰河支流之一的九渡港河,以前河道淤积十分严重。经过综合治理后,如今处处皆美景,简家冲绿色生态廊道、九渡港河沿河步道已成为骑行、徒步爱好者的健身打卡新地标。
钱家河是沮漳河水系的一条河流,在综合治理前,河道塌了、河面被植物覆盖、河水不再清澈……如今,整条河流碧水涟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鸳鸯又回到在钱家河的“家”,钱河鲶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里刚出生的小鱼在水草中欢快地游着……
经过流域综合治理,东宝区一举三得,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社会效益显著。通过实施全域流域综合治理,补齐了水旱灾害防御短板,特别是成功应对了多次强降雨,全区境内均未形成内涝,实现了“村庄不进水、农田不受淹、作物不受灾”;同步实施了全区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项目,全面解决了17.12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饮水安全全覆盖”的目标;通过建设八角、四坪两处水文化广场及沿线河湖宣传牌,营造节水爱水惜水的良好氛围。
经济效益明显。有效提升了全区供水灌溉能力,改善全区灌溉面积11.8万亩,预计农作物增产总量160万公斤,并可提升灌溉效益320万元;巧借综合治理后带来的各方面优势,做活“水经济”文章,打造了来龙水示范基地、辰龙花卉、永耕农业等田园物联网农业开发和西河高效渔业养殖等多个融合农创休闲功能的高精尖农业项目;依水建设了“来龙共享民宿”等一批休闲旅游项目,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南来北往的游客络绎不绝。“三大水系”综合治理后,有效促进了农文旅融合,增加了全区农业旅游业综合收入。
生态效益突出。通过实施城乡污水治理工程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东宝境内水环境监测指标改善明显,保证了全域“一泓清水”;通过协调寨子坡、岩垱等水库下泄生态水量,加上生态护坡建设、滨岸带治理及生态湿地建设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水质,部分河流达到Ⅲ类水质;通过实施渠系整治、道路硬化等,形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渠相连的农田生态系统;通过建设彩衣荷塘(孝廉文化宣教点)、四坪游园、柳岸新堤、白鹭滩湿地公园等人文景观节点,在改善供水灌溉能力和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让乡村环境更加美丽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