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走进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街道刘桥村,鱼塘沟渠波光粼粼,一条条崭新的柏油路延伸到居民家门口。难以想象,3年前的刘桥村,还是一片污水横流的景象。
“以前,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直排边沟,特别是夏季,河水变臭、蚊虫乱飞。”村民袁望珍说:“现在好了,家里的污水都随着管道排进污水池统一处理。”袁望珍家的厨房污水、洗涤污水等都通过下水管道统一收集,随后经主管道汇入各村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净化后达标排放。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武汉市黄陂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该项目覆盖黄陂区2000余个自然村,建设内容包括1800公里污水收集管网、596座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3万座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惠及村民约12万户。近日,该项目正进行集中调试,预计今年8月全部投入运营。
与城市相比,农村存在点多面广、居住分散等特点,要想实现2000余个自然村污水的集中治理,必须摸清底数。2021年,黄陂区在两个月内完成了覆盖2261平方公里、12万居民的项目存量情况摸排。
在摸清各村人口、地势、用水量等信息基础上,黄陂区按照因地制宜的思路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目前,黄陂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村内住户少于50户的,就给每家每户安装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超过50户的,则使用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的运行效率。
而分散式污水处理设备就位于村民家门口,污水处理后,达到农业灌溉标准的可直接用于浇灌菜地;集中式污水处理设备则位于村里一处集中点,从设施尾端排口出来的水达到湖北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标准,可直接排放。
在黄陂区祁家湾街道双墩村陈李湾地势最低处,一个由木栅栏围成的“小花园”引起记者的注意。该花园占地约一百平方米,园内种植有红叶石兰等乔灌木,石板小路尽头,一座高约3米的灰色全封闭建筑掩映其中。
“花园下方约2米深的地下空间内,其实是一座全速运行的迷你污水处理站。”污水项目技术负责人彭秀达介绍,该村60余户人家产生的污水首先会进入格栅井过滤,随后依次进入调节池、缺氧池、好氧池等4个处理池,经水解、酸化、吸附、代谢等一系列生化反应后达标排放。
据介绍,这座集中污水处理站日处理量为10吨,最大日处理量可达15吨。处理后的水达到了湖北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一级标准,可直接用于农田灌溉。
与居住集中的双墩村陈李湾情况不同,在常住人口少、居住分散的非环境敏感区,污水处理项目在黄陂区建设了3万余座分散式处理设施,对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后作为农田水肥就近就地使用。
此外,为运营好如此庞大的污水处理系统,每座污水处理设施都安装了感应器,各种运行数据实时显示在项目运营管理平台的大屏幕上,一旦出现故障就会自动报警,同时还能实现一键远程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