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4版:版名:综合新闻 日期:20240521
秋粮收购总量创新高 夏粮收购准备就绪 第五届全国“和美乡村健康跑”(村跑)宜宾站开跑 深挖特色文化 打造文旅品牌 全链升级 “备战”夏收 图片新闻 “掘金”特色民宿经济 “增豆控油”知识问答
  0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秋粮收购总量创新高 夏粮收购准备就绪
· 第五届全国“和美乡村健康跑”(村跑)宜宾站开跑
· 深挖特色文化 打造文旅品牌
· 全链升级 “备战”夏收
· 图片新闻
· “掘金”特色民宿经济
· “增豆控油”知识问答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05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黑龙江绥滨县同仁村:

“掘金”特色民宿经济

刘希曼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伟林 岳海兴

  “菜齐啦!您各位请慢用!”随着一声响亮的吆喝,来到黑龙江省绥滨县福兴乡同仁村满族民宿旅游的游客张洁一家围上了餐桌,拿起了筷子,大快朵颐。餐桌上由扒、焖、酱、烧、炖、炒、蒸、熘等烹饪手法制作的菜肴一应俱全,民宿负责人林国清介绍,这可是名副其实的满族八大碗。这种具有强烈满族文化特色的饮食方式起源于清朝,流传至今,很多游客慕名而来,与亲朋好友一饱口福。

  “五一”假期,同仁村满族民宿的客房被预订一空,游客在这里可以参观同仁古城遗址、住“马尾房”、尝“八大碗”,在黑龙江边垂钓、射箭,尽情享受着独特的满族文化之旅。

  同仁村位于绥滨县西北50公里处,北临黑龙江,是满族村也是抵边村。

  然而,由于地处偏远,来到同仁村参观游览的人寥寥无几。“酒香也怕巷子深呀!”同仁村党支部书记刘德涛说,“我们同仁村好东西很多,就是没有展示的机会。”

  随着旅游产业的兴旺发展,各地涌现出一股“民宿”风潮,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传统民居,顺应旅游产业发展新方向和旅游消费市场新需求,盘活闲置资源,提升产业内涵,把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融为一体。刘德涛和村民看准了商机,也想发展民宿经济。

  说干就干,党员干部带头干。同仁村党支部结合实际,打开了“党建+民宿”的发展模式,向上争取资金,向下发动村民参与民宿建设经营,既有效解决了村集体“无钱办事”难题,也让基层组织重新焕发青春。2021年的“五一”假期,同仁村满族民宿迎来了第一批游客。

  “民宿产业市场非常火热,但是要想打出名气,就必须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返乡经营满族民宿的林国清说。同仁村有农户402户1158人,其中60%为满族,福兴乡是绥滨县内唯一一个少数民族乡。“我们在装修的时候添置了满族文化元素的摆件、手玩件及读物,萨满鼓、嘎拉哈,还有从村民家搜罗来的一些老物件。”林国清如数家珍般地一一介绍。

  “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坐在地面上”一栋栋满族特色民居建筑,点缀在黑龙江边的边陲小村。依托独特的人文资源,同仁村着力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于乡村振兴过程中,积极打造富有特色的满族文化品牌。2021年10月,同仁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这块地原来就是个废弃的大坑,谁也想不到上面能盖出这么漂亮的房子。”年过半百的村民苏凤琴激动地说。

  除了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满族民宿,同仁村还建设了室外烧烤就餐区,附近的采摘园里,西瓜、香瓜、西红柿等蔬果一应俱全。夏天,伴着滔滔的黑龙江水和蛙叫蝉鸣,游客烧烤、垂钓、采摘果蔬;冬天,屋外白雪皑皑,游客坐在热腾腾的炕头上与亲朋好友把酒言欢。

  源源不断的客源为村民带来了不错的收入。农闲时间,苏凤琴和几位村民在民宿餐厅当服务员,同时还把自家养的“小笨鸡”、制作的黏豆包等农副产品带来销售。“不出门、不费力,每年在家门口就能多挣3万多元!”苏凤琴高兴地说。

  每到年底,村里还把经营民宿带来的部分收入变成白面、豆油等“福利”发放给村民,让大家都尝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甜头”。谈及民宿经济给村里带来的变化,苏凤琴说,“以前就靠种地和打工过日子,村里人越来越少,村子里也变得冷冷清清。现在民宿发展起来了,一年到头游客不断,村里是越来越热闹了。”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