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8版:版名:百姓茶坊 日期:20240518
井冈竹之恋 《蓝印花布》(农民画) 父亲的臊子面 家乡的老井 希望的田野 茶马古道 “乐其心”的孝道 点一下生活的“刷新键”
  008版:百姓茶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井冈竹之恋
· 《蓝印花布》(农民画)
· 父亲的臊子面
· 家乡的老井
· 希望的田野
· 茶马古道
· “乐其心”的孝道
· 点一下生活的“刷新键”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05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井冈竹之恋

周光华

  曾与祖母屋后那片繁茂的竹林朝夕相伴,深深感受到一株竹就是一个强健的生命。离开故乡多年,那魂牵梦绕的竹林一直珍藏心中。前不久,我有机会走进位于江西省西南部、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亲身体验井冈竹的风采,那青翠伟岸的身姿如故人般一下子闯进我的心扉。

  那天,旅游专车驶进井冈山景区,我们坐在车上,沿着盘山公路环绕而上,漫山竹林叠翠,遍野竹影婆娑,千姿百态:有的拔节风生,有的婆娑吐瑞,有的疏枝摇曳,有的清秀挺峻。林林总总的井冈竹层层叠叠,云雾飘来,犹如大海翻滚着绿浪,又好像少女罩着一层薄纱,袅袅婷婷,相依相偎,楚楚动人。“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中学时代在课文里读到的这段文字不再抽象。我无法按捺满心的激动,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好美的井冈竹!”

  为我做向导的江西姐妹翌君热情地介绍道:“井冈竹多为毛竹,是我国特有的禾本科植物,高可达20米以上,粗达18厘米。”我凝神眺望眼前这闪烁着生命光辉的浩瀚竹海,蓊郁连天,葳葳蕤蕤,青翠欲滴。看脚下的土地,尽管植被丰厚的大山表层,看不到坚硬的岩石,但我知道表层泥土下必定是坚实的岩体。井冈竹就是靠脚下一点浅显松软的土壤让根系顽强伸展,向着崇山峻岭,向着悬崖峭壁,向着深涧幽谷,向着茅丛石缝,不断开拓自己的生存地盘,用不怕障碍、不怕环境恶劣的披荆斩棘的精神,将一种超尘拔俗的生命在大山中铺开,并向更高更远的地方拓展延伸。

  翌君看我甚是动容感奋,用自豪的语气说:“井冈山人民以竹为荣,以竹为镜,从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到社会主义建设乃至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中,书写了一篇篇震撼人心的优美乐章。”翌君的话还没落地,车厢里几位中老年旅客兴致勃勃地加入我们的群聊。

  有的说,当年的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要储备粮食只有从附近的宁冈、永新、遂川运粮上山。为了保卫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根据地内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下山挑粮运动。从井冈山到山下的宁冈茅坪,上下足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就是空着手走也很吃力。每次挑粮,总是起早赶路,摸黑回山。当时朱德已经40岁开外,战士们生怕他累坏,故意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朱军长二话不说,让警卫员到老乡那儿买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自己动手,连夜做了扁担。为防止战士们再藏他的扁担,他就在上面刻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大字。第二天,三星未落,挑粮的队伍又出发了,朱德仍然走在战士们中间。从此,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传开了。有的说,战争年代,部队少盐缺粮,当地百姓将盐、米藏在竹筒给部队送去,解了部队的燃眉之急。有的说,竹筏是极好的交通工具,凭借几块竹板一根竹篙送军情。有的说,长矛、刀柄、斗笠、旗杆,哪一样能少了毛竹?还有的说,井冈竹无言,但生来多情重义。迎接红旗时激情昂扬,目送英雄队伍踏上新征程时,又是那么庄重深情,似乎每一片叶子上都有一双真诚而专注的眼睛。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

  一件件,一桩桩,如数家珍地道来,不仅仅是重温革命历史情怀、重拾峥嵘岁月的记忆,更主要的是从当年中国革命第一个红色根据地出发,做一次深刻体验和前瞻思考。是啊,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不但诞生了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这是中国红色精神的重要起源,也孕育了毛泽东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发端。赏竹、议竹、赞竹,不知谁唱起了《井冈翠竹》,大家不约而同地应和起来:“哎呀唻……井冈山竹子青又青,井冈山竹子呀翠生生,领袖和我们在一起,领袖和我们心连心啰。”婉转悠扬的歌声飘向窗外,漫过竹海,回荡在井冈山上空……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就这么一句,足以打动人的心灵。在中国革命最关键的时刻,这井冈竹用忠诚与生命捍卫着这片土地的圣洁,保留了革命的火种。挺拔苍劲的井冈竹,让我读懂了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当硝烟退去,井冈竹依然青翠,依然稠密。漫山遍野的井冈竹没有居功自傲。它们走进农家小院,走进工厂,甚至沿着满山绕的细长滑道,一路欢唱着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踏上迢迢征途,为祖国建设,为井冈山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作出新贡献。

  即将结束一天的旅程,我用恋恋不舍的眼神与井冈竹告别。一株株蓬勃坚韧、迎风招展的悠悠翠竹,好像张开双臂,冲着我微笑。我与井冈竹仿佛有着暗暗约定,不久的将来依然相见在深秋。我珍重地采撷一笺刻着历史风云的竹叶,夹入心爱的诗集……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