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采用宽窄行高产栽培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栽培模式,品种的综合性状得到了充分表现,穗子大、穗子多、茎秆粗壮、产量高,抗倒性好,结实率也高,没有病虫草害。”在海南省三亚市凤凰镇槟榔村的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南繁科研基地,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傅军如正在向大家介绍展示品种的情况,“这次有110多个不育系配组的新品种参加展示,既有大穗型品种,又有多穗型品种,田间表现都很好,剑叶适中,灌浆落色好。”沉甸甸的稻子排列整齐,微风一过,田间传来阵阵稻香。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以稻米为主食的人口占60%以上。江西省作为我国南方水稻主产省份之一,近十年来年播种面积和总产稳定在330万公顷和2000万吨以上。在日前举办的2024年江西省水稻新品种展示会上,记者了解到,该省围绕水稻产业发展需求,在优质、高产、绿色、安全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上取得了系列成果。
“十三五”以来,江西省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农作物新品种创新活力迸发,涌现出一大批高产优质品种。江西省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刘长城告诉记者,南繁基地是该省品种选育的“加速器”。近年来,通过推进基地建设、扩大规模、规范管理等措施,南繁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我们坚持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发展,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刘长城说,目前已形成以省级南繁基地为主体,各南繁单位自有基地为补充的南繁基地发展布局,为水稻科研育种提供了良好平台。
本次观摩的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南繁科研基地,于2010年6月建成,总投资3000余万元,长期流转科研用水田150亩,承担历年江西省水稻新品种展示。在不断提升自身科研育种能力的同时,基地和全国南方稻区育种单位开展广泛合作,引进优良种质资源与技术。“今年在这里展示的水稻新品种有191个,前期品种收集后立即进行发芽试验,根据发芽率和千粒重确定播种量和播种密度,保证了展示品种的秧苗均匀一致。”基地负责人叶祖芳介绍。
2018年,江西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南繁科研基地建设,支持南繁育种科研基地平台;2022年,出台《江西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江西省南繁育种基地建设,成立江西省兴赣种业发展基金,支持南繁事业发展;2023年,印发《江西省南繁基地管理办法(试行)》,通过整合各方力量,建立基地管理会商会议制度,加强对南繁基地的规范管理和精准服务。据了解,目前江西省常年在海南科研育种的单位有40家左右,育种科技人员200余人,制种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几十亩,发展到2023年的21.8万亩。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水稻等作物品种有90%以上经过了南繁加代选育,选育新品种更新周期由过去的10年以上缩短到目前的4-6年。
在双季稻主产区,早稻生产是关键。然而目前缺乏优质早稻品种,农户种植早稻积极性不高。如何实现双季稻区双季吨粮、双季双优,进而激发农民多种早稻的积极性,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2020年以来,江西农业大学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团队开展“稻-稻-油”三熟制的水稻双季双抛种植模式的新品种筛选试验,提出了“双季连作,一品双种”的种植模式。何为“双季连作,一品双种”?江西农业大学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团队带头人贺浩华给出了答案:“就是同一个水稻品种在同一田块,既可作早稻种植,也可作晚稻种植。在这一模式中,我们筛选出了‘泰优398’‘金珍优瑞丝’‘荷优金早’‘荷优8116’等多个水稻品种。”
按照以往的方式,很多种植大户早稻用一个品种,晚稻用另一个品种,容易造成落粒谷的现象,导致晚稻米品质混杂、质量不佳。而“双季连作,一品双种”新型种植模式能有效应对落粒谷的问题,还保障了晚稻的纯度,解决大米加工的痛点。贺浩华告诉记者,去年7月,相关专家对江西省高安市杨圩镇湖背村杨家村开展的“双季连作,一品双种”水稻新品种“荷优金早”早稻高产示范片进行现场测产。经测产,该品种折合实收干谷亩产达602.9公斤。“‘荷优金早’在田间表现出良好的特征特性,它株高矮、分蘖强、米质优,作为早稻生育期112天左右,作晚稻108天左右,结实率高、耐高低温,也适合种植大户机插、直播。”贺浩华说。
据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相关部门统计,经过不断试验推广,“双季连作,一品双种”水稻种植模式备受种粮大户青睐。“它实现了水稻育种由高产到优质的发展,7月下旬收获早稻,我们能提前一个季节吃上像晚稻一样优质的大米。早稻收割后,再种一季优质晚稻,实现双季双优。”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少虎说,“原来晚稻品种生育期长,时间紧的情况下不适合机械化插秧,‘一品双种’的模式还解决了晚稻机械化插秧的品种市场需求,更方便农户种植。”
“我省是国家粮食主产省之一,近年来农业科研人员砥砺前行,通过科技支撑种业创新取得了较好成效,特别是在水稻品种方面尤为明显。”江西省科技厅厅长宋德雄介绍,江西农业大学育成的“淦鑫688”“五丰优T025”“泰优871”等双季超级稻品种,较好解决了双季稻区“早熟与高产、优质与高产、高产与稳产”难协调的矛盾;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团队选育出具有节肥减药效果的丛枝菌根高效共生水稻新品种“赣菌稻1号”;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蔡耀辉团队历时20年联合攻关,创制了矮秆密穗优质恢复系R225及其衍生系,有效解决了南方双季稻区主栽品种株高偏高、分蘖较弱、抗倒性不强等问题……
一系列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多方合作的努力。2022年3月,江西省聚集种业战略性、方向性等重大科学问题,由江西农业大学牵头,联合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赣南科学院等科研院所以及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江西天稻粮安种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组成多方力量,成立江西水稻良种联合攻关项目,开展水稻育种材料创制及新品种选育的协同创新与合作攻关。
通过水稻良种联合攻关,江西省实现了水稻育种核心材料的共享共用。“目前已经在海南和南昌建立了共享材料展示点,对共享材料的产量、抗非生物逆境、品质、生育期、育性、抗性等重要功能性状基因进行检测,为项目团队开展生物育种提供了重要参考。”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边建民告诉记者,全省申报早稻新品种区域试验的数量由去年的60个增加到今年的86个,自主选育早稻品种种植面积由以前的6%提高到12%以上,耐高温中稻新品种和优质晚稻品种的选育推广效益显著。
“下一步,江西省将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资源,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强化协同各方力量,加快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创新机制,积极开展水稻种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宋德雄表示,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农业科技规律和特点,因地制宜、久久为功,加快培育水稻优良品种,全面提升水稻种业科技创新水平。